承经典 育新思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曹海静 王晓骏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其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精髓与审美意趣,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烙印。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既要传承经典,也要紧跟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思政教学内容,而且滋养学生心灵,启迪智慧,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理想,秉持高尚德行,锤炼卓越才能,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一、传承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智慧,是我们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传承和深挖民族文化精髓的道路。这不仅仅是对古代典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浅层学习,更是对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民族精神的深刻解读与传承。在融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精妙,更能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不可替代性。二者深度融合,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在全球化语境中维持清晰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力量。
二、文教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多元化的内在关联。这种内在联系不仅体现在内容交叉、功能互补方面,更体现在价值观方面的同频共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1.内容交融:经典智慧与现代理论的碰撞
在内容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启迪。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名言警句等,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它们以具象化的形式,生动地展示高校思政教育中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理论观点、政治立场等,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这种文化的碰撞,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而丰富了教育内容、创新了教育形式。
2.功能互补:道德滋养与政治引领并重
在功能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展现出互补互促、协同增效的显著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道德伦理资源,犹如细雨润物,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子的心灵土壤,培育其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担当。高校思政教育则如同航海灯塔,通过系统化的政治理论传授与政治意识觉醒的激发,为学子指明政治航向,成为其巩固理想信念的坚强基石。二者有机融合,不仅拓宽了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还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现了道德伦理教化与政治理论引导的双重浸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其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3.价值共鸣:古今贯通,共塑精神价值内核
在价值层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仁爱精神、诚信原则及责任担当等核心要素,与现代思政教育所推崇的爱国情怀、集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跨时代的价值共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者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协同作用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精神世界的建构。这一融合过程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教育理念,通过传统智慧与现代思想的碰撞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既植根于深厚文化底蕴又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框架。如此,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提升,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知情意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入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法家的依法治国,这些都能在当今社会找到其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审视世界、理解人生,造就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公民素养的时代新人。
1.“学”有广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与平台构建
面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首先,是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整合,深入研究和细致分类,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通过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个集体验、学习、交流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学校可以在民俗节庆时间,以展览或演出的形式,开展写春联、读家训、猜灯谜等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是与当地文旅资源整合,以文化教育基地或场馆为阵地,拓宽文化育人场所。再次,传承非遗技艺,通过参与式活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2.“悟”见深度,切实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高校思政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致力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视频赏析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智慧解决当代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学研结合”,通过项目驱动或社会调研的形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或自身的传承与创新途径。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系列调研与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达到做中学、做中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
3.“行”显力度,勇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互联网+”传播新模式。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平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分享,有效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结合“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大手拉小手”“一起云支教”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学校及其他公众场所和网络区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一方面是普及与启蒙,让受众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深思,让大学生在传承中重新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输出”与“接收”的互动中产生了裂变式的传播与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均系沧州交通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04004;沧州交通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河北段大运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J202303001;2024年度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Y202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