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的历史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秦玥

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党组着手推进农村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196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批转了文化部党组呈送的《关于组织农村文化工作队的请示报告》,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应运而生,其任务设定主要是为农村输送社会主义文化食粮、辅导农村业余文化活动、就地取材创作反映农村真人真事的文艺作品等。

1963年,文化部党组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呈送的《关于组织农村文化工作队的请示报告》中明确指出“向农村输送一些新的社会主义文化食粮,携带一批适合农村需要的演唱材料、科教图片和通俗书刊,配备电影、幻灯放映队,随队工作”。第一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推广先进生产经验的电影、幻灯、图书、报刊、挂图等送到农村;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运用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将社会主义新文化带给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开展文艺活动时,结合青年农民喜爱革命歌曲的特点,演唱并教学革命歌曲。第一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辽宁队、山西队利用劳动的空隙和社员们休息的时间,教会青年农民唱几十首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大唱《三八作风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革命歌曲以后,青年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增强了青年农民参与农村生产和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了农村文化工作再生力量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对文艺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但由于农村业余文化组织缺乏专业、系统的文化活动辅导,许多农村业余文化组织只能选择合并或解散。针对这一问题,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在开展演出和宣传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辅导农村业余文化活动的任务。农村文化工作队辅导业余文化活动主要采用帮助排练节目、恢复和建立农村俱乐部、培养文艺活动骨干、协助文化组织改进工作等方式。第一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辽宁队在4个月里以“如何加强文艺为农村服务”为中心内容,帮助地方文化馆等单位举办了33次讲座和训练班;安徽队举行业务辅导报告、座谈和讲座83次,协助所在县组织了农村文化服务队,帮助县文化馆恢复“文化挑”的传统。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在陕西、河南、安徽、辽宁、河北等地举办了音乐、编剧、导演训练班,教识歌谱和讲授戏剧编导的基本知识;山东队培训了音乐、美术、幻灯、黑板报等农村文化活动骨干等。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向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和农村知识青年宣传了党的文艺思想、方针及政策,当地农村干部和群众称赞工作队“既是一支演出队、宣传队,同时也是一支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播种队”。

广大农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艺创作源泉,就地取材创作出的文艺作品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在农村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农村生活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为队员提供了鲜活的艺术创作素材,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短短几个月中,他们利用服务和锻炼的空隙,共创作了话剧、歌剧大小剧本23个,歌曲80多首,器乐曲44首,舞蹈7个,表演唱6个,相声、快板23个,油画、版画、速写1800多幅。这些作品反映了农村真实生活,歌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员们的劳动热情,表扬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批判了落后思想,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领导农村文化事业、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在农村文化领域一系列调整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