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丁盛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立德树人,思政为先。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法治课程迎来了改革的新趋势,如何生动地讲好法治课程思政,进一步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注入新活力,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

  大思政理念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为确保大思政理念自然融入到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当摒弃单一的知识观,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蕴含价值引领,体现法治教育一体化思维,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在正确阐述教材中相应内容的同时,案例的选择应当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水平。在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前提条件下,教师要针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将法治知识糅合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师成为学生构建认知信息意义的合作者、促进者与引导者。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进行教学调整,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锻炼大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回答时代之问,彰显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课程设计时,针对法治课程教学中政治性强、理论性强、规范性强的学科痛点,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相联合,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感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意识和法治精神。同时通过邀请当地的法律工作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走进课堂,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升授课质量。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学生旁听法院庭审、参观廉政教育警示基地等,让大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法律的作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宪法晨读”、法治知识竞赛、短视频征集、法治主题辩论赛、法治讲堂、红歌比赛、民法典学习、宪法宣讲等活动,增加“大思政课”的厚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随着大学生认知范围的拓宽,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把大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行评价、社会评价有机整合,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发展情况。在评价大学生时,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评估。大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法治宣传活动后,要及时收取相应的反馈,获得社会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设计出丰富的评价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模拟法庭”“道德困惑研讨”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鲜活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提升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由此得到了增强。在融入大思政理念后,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性明显提升,敢于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课程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提高,大学生反馈运用法治思维去解决相关问题也十分高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创造。大学生法治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式刻板、教学评价片面化等现象近年来有所改善,教师要在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抓好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教育中的运用,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强对宪法的敬畏,提升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作者系蚌埠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助教;本文系2023年度蚌埠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SK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