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金亚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也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研判。当今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既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又需应对全球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复杂挑战。在此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路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要让改革始终契合群众的期盼,必须广泛听取人民意见,关注多元诉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民意调查等形式获取真实声音,避免“闭门造车”导致政策脱离实际。同时,要完善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现代社会中,网络平台、公共咨询会等都能为普通民众提供参与决策的途径,确保民声可以直达改革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反馈机制,保障公众的意见能够得到回应;改革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政策执行的实际成效,并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确保政策执行符合公众预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民为中心。

  二、聚焦民生关切民情,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而解决民生问题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因此,民生问题应是改革的优先领域,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都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从体制层面找到长效解决办法。比如,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等,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个群体,赢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回应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如,在医疗改革中,进一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家庭的教育支出,通过这些举措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同时,还要强化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应对经济社会中的新问题,如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及时调整法律法规,完善保障机制,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利。

  三、提升民智培育民德,发挥人民创造活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智慧与能力是推进改革的关键动力,而要激发人民的创新活力,首要任务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全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教育改革需注重公平与质量并举,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为国家未来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为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除此之外,在提升民智的过程中,还需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结合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研投入等措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创新的机会。只有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中,人民的创造力才会持续释放,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不竭动力。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为民众提供更多参与创新创业的机会和空间,并通过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手段,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协作平台,让人民的智慧和潜能在各领域充分释放。

  总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立党兴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力,唯有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因而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人民嘱托,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解决人民群众的新问题,让国家这艘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驶向更加光辉的彼岸。

  (作者系中共孝感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