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怀梆(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1929年前后,获嘉望高楼怀梆剧团到新乡县西河村演出,深受当地人喜爱,特别对以张明春、张兴奎、张明芝、张兴国等人为主的该村艺人影响极大。他们取其所长,补己之短,在获嘉贠永绍的口传心授之下,逐渐将怀梆戏搬上舞台,组建了业余剧团,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村里搭台演出。1960年,村里特地为怀梆演出修建了一座大礼堂。
村里的怀梆艺人,在冬季农闲时,坚持夜晚学习排练,将口传剧目用文字记录下来,与有怀梆戏的村庄联合演出,到职业剧团学习培训,拜能者为师,使怀梆这一剧种在西河村传承了下来。
再到后来,怀梆这一剧种以现代戏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之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从未间断。舞台演出多以清唱、小演唱、现代戏为主。西河村怀梆传承至今已有五代,第五代传人名叫李乃国,1955年生,回族,自幼热爱文艺事业,投师第三代怀梆传人张兴奎,主攻花脸、老生,每年冬季坚持夜晚排练学习,在春节、庙会时进行演出。多年来,西河村先后培养出了张明芝、张兴国、张兴奎、张兴佑、冯来喜、张兴义、张新常等一批有建树的民间艺人,为发扬怀梆事业作出了贡献。
从西河村走出的书法家张新学,就是用“西河九曲”作为自己的号,其含义是说原来村里的河流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势。“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他说:“我从小就喜欢怀梆,在四五岁时就开始听怀梆,十来岁时就学习怀梆,到十四五岁时就开始登台演出怀梆。我印象很深的有张明芝、张兴奎、张兴国、贠成山等人,他们都是远近闻名的怀梆老前辈。他们的精湛技艺,比起现在正规剧团的名角都毫不逊色,那是实打实的真功夫,唱念打坐,样样到位,每场演出都是人头攒动,在方圆几十里影响很大,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享受。这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谈论昆曲时所说的‘一句一声好,一字一腔血’。”为此,他还特意书写了一幅“怀梆情”的书法作品留转给家乡。
怀梆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始终是以民间演唱形式为主,由于受地域、剧种的限制以及各大剧种的冲击,西河村会唱怀梆的人逐年减少。如何将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尽管民间戏曲的生存较之于宫廷戏来说要艰难得多,但自从晚清以来,中国戏剧文化的主角还是流行于民间的地方戏曲。
有句话这样说,好戏在民间。因为好戏代表大众的审美需求,代表大众的欣赏欲望,好戏怎能不流传......
(地名故事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