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张文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文勤(新乡市)

  我的大哥张文津,1941年出生于原阳县齐街镇,大学文化,主治医师,196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原阳县韩董庄农场医务室、新乡县天宁寺医院、新乡市协和医院、郑州市康复医院工作。

  大哥年轻时苦读医书,潜心研究,他用中西医标本兼治的方法,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的血癌,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是靠骨髓移植,而大哥用名贵独特的中草药经火烧炼,加工研制成中成药治疗血癌,打破了骨髓移植的常规疗法,填补了医学领域的一项空白,而且费用低、见效快,且能达到痊愈的目的。

  大哥在郑州工作期间,省卫生厅给他下了聘书,聘请他到省人民医院当业务副院长,专门研究败血症的医治方法。大哥婉言谢绝了业务副院长一职,他说:“我不需要什么职务,只要患者找我治病,我能把他们的病治好就行了。”大哥一不图官二不图职,只注重钻研业务,数十个春秋如一日,他潜心研制了疑难杂症的单方和秘方。比如看股骨头坏死,他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患者外贴自制的膏药,内服自制的中成药,内外合治,疗效甚佳。

  有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右脚有一段骨头已坏死多年,经过大哥1年多的治疗,奇迹般地站了起来。男青年感激不尽,送来了“神医大夫华佗再世”的锦旗以表谢意。1983年,封丘县一名父母双亡的13岁男孩儿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骨瘦如柴,与奶奶相依为命,无钱治病。小男孩儿来时躺在马车上,少气无力,面色苍白。大哥二话不说,当即让人把小男孩儿抬到病房住下。之后的3个多月,大哥免费给小男孩儿治疗,管吃管住,出院时小男孩儿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临别之时,大哥又赠送他们几个疗程的药品,小男孩儿的奶奶拉着小男孩儿非要跪地磕头,感谢大哥的救命之恩。1986年,当时的北京军区、济南军区某部战士王某某、李某某、谢某患了败血症,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效果甚微,部队已开始安排他们复员。后来,他们慕名到郑州市康复医院找到大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3人的身体全部痊愈,又回到了部队,归队前,他们满怀感激地送来了“大国手当代名医张文津大夫”的牌匾。1988年12月,新乡县1名35岁的男子中风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家属从郑州请来大哥出诊,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和内服中药治疗,男子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均得到恢复。男子的全家人无以为谢,男子磕头认大哥作干爹,从此成了一家人。

  大哥不光会治疗败血症、偏瘫、股骨头坏死等病,其他疑难杂症也难不倒他,尤其是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更是有绝招。武陟县一对夫妇结婚10年没有生孩子,治疗了半年,1年后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一家4口专程到郑州拜谢大哥。

  大哥平时除了看病就是看书,他看过的医书有几书架,全摆在书房。在对疑难杂症的研究上,大哥费尽了心血。他根据中草药的性能、用途,运用药理知识配制出许多秘方,疗效非凡,有许多患者一家几代都经他看过病。像肝腹水、肝硬化这样的疑难症,经他用中医疗法便能迎刃而解,既治标又治本。

  几十年里,大哥治好的病人无法计算,他免费治疗的患者和他替患者垫付过的医药费无法计算。他总说:“当医生救死扶伤是应尽的义务,不光是为现在的人造福,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他视病人为亲人,解除病人痛苦是他最大的安慰。大哥的家庭并不富裕,他家里最多的就是锦旗和牌匾,足足挂满几面墙。来找大哥看病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无论何时,无论再忙再累,他从不耽搁给患者看病,认真询问,精心诊治。

  大哥虽然工作很忙,但他十分孝顺,有一点空儿都要回家看望服侍二老。他常说:“让父母多活一天就是我们的大福,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实实在在的话语,表达了对父母的一片真情,每一句话都沉甸甸地印在了我的心上。

  大哥一生勤俭节约,注重教育,孝顺老人,关爱家人,他不仅是一名患者眼中的好医生,更是我心目中的好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