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工作的重要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粮食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足干劲,推动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2021年起,中原农谷新增投入36.5亿元以上,建立健全与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相适应的财政服务模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省级统筹、市为主体、分工负责、协调联动”的原则,省政府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中原农谷建设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探索园区化开发新路径,构筑运营全周期一体化新模式。依托农谷科创资源,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推动由繁育基地向总部经济转变,打造7.1平方公里精品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89亿元。
(一)“两中心一实验室”加速推进。
发挥国字号科研机构作用,重点抓好“两中心一实验室”建设,引领带动全国、全省涉农科创资源加速向中原农谷核心区集聚。两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入财政资金3.28亿元,4150亩高标准试验田已投入使用;中原研究中心项目总投资2.8亿元,目前中原研究中心农药及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工程正在实施中,投入财政资金3371万元;神农种业实验室,已搬迁入驻核心区,并全面开展科研工作,建立“育种中心+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公共研发平台+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的育种研发体系,以及区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粮食稳产高产、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二)创新“4+”模式,深度融合。
一是“基金+总部”。瞄准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充分运用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大力引进一批区域研发总部、种业龙头企业和国际合作平台,力争到2025年种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二是“科教+产业”。加快推进平原科教城建设,重点实施河师大科技创新港、新乡工商职业学院等高校项目,5年内计划形成20所院校、20万在校学生的建设规模,促进教研产融合、科创产业链延展。三是“冷链+食品”,打造千亿级冷链产业集群。以中部冷链物流港为载体,重点实施信基供应链产业园、新加坡丰树现代仓储中心、英国盛润现代供应链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打造郑州都市圈的保障服务基地,力争三到五年形成1000亿元至1500亿元级产业集群。
二、建强产业链条,财政资金“活水”护航粮食生产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托小麦、花生、玉米、水稻等优势资源,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克服平原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生态防护水平低等问题,严格控制地下水采集,围绕改变农业科技信息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的目标,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38个省级以上种业创新平台,先后培育新品种122个,2023年推广面积均居全国小麦前十,“新麦26”推广面积约612万亩,位居全国超强筋小麦领域推广种植面积第一位。
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22年—2024年,先后投入资金4.06亿元,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二是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全区累计发放244054.637亩耕地地力补贴,共计8547.17万元,有效维护耕地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实行完全成本保险。为进一步减轻投保农户负担,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平原示范区于2023年对三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实行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了更多成本类型,灾害时的保障水平从每亩400元提高至1000元,2023年大雨期间,完全成本保险赔付受灾农户489.1万元,受益农户达到25896户,2023年—2024年提高种植业保险本级保费负担比例,投入资金443万元。
三、建立人才支持体系,精准支持种业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神农英才”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重点引进能推动种业技术突破、带动种业产业发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拔尖创新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编制种业科技亟需紧缺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目录,对照目录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揭榜挂帅”“靶向引才”,推动国际人才合作。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通过项目合作、科技咨询、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投入财政资金774万元。同时,对于人才安居进行保障,对中原研究中心人才公寓投入100万元补贴。 (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