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提『质 』产业向『新 』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曦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子在“实”,必须明确主攻方向、找准着力点。锚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明确建设“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深化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方面入手,聚力攻坚才能使得安徽产业逐步向“新”发展,提质增效。

  传统产业:先立后破,跑赢新赛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安徽省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咬住高端化,聚力关键一跃。高端化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方向,也能成为众多企业的制胜法宝。从低端低效的传统产业中寻求突围路径,要依据安徽省的发展情况,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产业高端化打牢基础。

  瞄准绿色化,直面转型难题。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应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立足于节能减排,需基于产业链条梳理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环节,持续推进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重点行业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夯实碳市场运行的数据基础。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增创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是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依托,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做大做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增强科创、激活动能。科技创新主导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安徽省拥有首个国家实验室等,各类“国字号”创新平台已建成200余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势能加快转化为发展动能。面向重点区域组织招商对接活动,促进“卡脖子”企业的内生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要扩大开放、拓宽空间。抢抓开放机遇,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对于更好推进安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机遇,推动重大平台和已建重大科研设施面向长三角城市开放共享。深入实施“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推动汽车、新能源等安徽优势产业集群出海,让更多具有显示度的安徽企业和安徽产品走向世界,更好实现安徽高质量发展。

  未来产业:前瞻部署,开辟新赛道

  未来产业虽处于产业萌芽阶段,但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起到全局性变革作用。为此,要构建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整合联动机制,深度推动政产学研用协调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补短板、锻长板。

  首先,推动双链融合新发展。要立足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瞄准“7+N”重点领域和方向,打造通用智能、先进材料等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通过鼓励未来产业领域大胆创新大胆创业,主动发掘和培育高技术、高价值企业,从而加快形成各类初创企业不断涌现、梯次发展的良好生态。

  其次,打造人才奔涌新高地。当前产业领域的高水平技术人才难以与产业新发展需求相匹配,对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人才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安徽省是科教大省,大院大所大校集聚。立足这一优势资源,安徽应制定实施未来产业专项人才政策,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要创新载体磁吸效应,培养懂科技、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总而言之,对于正聚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安徽省来说,产业走向新发展的道路是阶段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策略。但是,唯有安徽人民聚力攻坚,努力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十二字方法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线并进”,才能顺利推进安徽省产业破局求变、开启新局,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