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传承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宋瑞 贺宏燕
“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多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任务,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使之成为学生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语文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传承
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面貌和特色的直接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年,大学生群体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尊重。这种认同感的培养,将使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能够坚守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庞大,涵盖诗词、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将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深入的学习材料。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学生不仅能欣赏到语言的美,还能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不仅如此,传统文化体系中往往蕴含道德教育元素和人文精神元素。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接触到忠诚、孝顺、礼仪等传统美德,实现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最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许多经典文本和思想往往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才能完全理解。这些内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个人见解。
高校语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举措,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增设语文经典诵读课程
经典诵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在原有语文课程体系中增设经典诵读课程,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经典文学作品,并从这些作品中体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经典诵读课程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诗经》《楚辞》《论语》《礼记》等古代经典作品,体会作品中的语言美和思想,分析古人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如戴望舒、艾青的现代新诗,罗大佑、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例如,方文山《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诗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用而闻名,而且在演唱时还使用了古筝和琵琶等传统乐器。此类阅读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好奇心。
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例如,在分析古代诗文时,从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入手,追溯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从而揭示文本中潜在的社会批判或是文化担当。通过引入社会、历史的视角,学生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多维度的理解,例如,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感受唐代长安的繁华,以及诗中所折射的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探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例如,在教授《论语》时,不但要讲解孔子的仁爱思想,同时还应激发学生探讨这些思想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教授张岱《西湖七月半》时,除了解读作者的家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清明与七月半的民俗活动,探索这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从中了解民族文化的深层价值。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并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教授《论语·先进》时,可采取角色扮演法,再现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课堂教学”,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生动演绎展现四位弟子的不同个性和孔子独特的教育方法,深入理解儒家“为国以礼”的治国理念。教师可以组织传统文化主题的自由创作和小组讨论活动,例如,结合苏轼《临江仙》进行仿写创作,并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析;结合《诗经》“爱情诗”,分组探讨古代的婚姻观念和爱情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影响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素材,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例如,在讲到《临江仙·夜归临皋》时,可以播放李健演唱的这首词,让学生体会到词中平声韵在演唱时流丽婉转,便于学生学唱并领悟苏轼创作时的心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教学活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教师可与音乐学院教师配合组织诗词演唱会,和辅导员老师配合组织诗词吟诵、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诗文背后的文化意蕴。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以游学形式实现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统一。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满足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行业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未来高校应积极构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协同育人路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优秀人才。
作者宋瑞系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贺宏燕系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十三五”校级重点学科项目“新疆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中华文化经典接受情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7SDKD1003);教育部教育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 :2024JGZD003);2023年新疆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DJG2023-5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24年社会科学课题“支援中西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