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途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基层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效。所以,要以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等为基本要求,以干部队伍、政策机制和治理生态为重点,推动新时代基层治理法治建设。

  一、以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法治的治理主体

  基层干部是行政执法、公正司法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基层干部的法治观、是非观等直接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法治社会建设。为此,要以党校、行政学院、地方高校等为平台,建立完善的基层干部法治教育体系,培养基层干部的宪法意识、法律信仰、公正执法意识等,将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融入基层单位的行政执法、综合治理、政策执行等环节。例如,针对基层工作中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保治理等热点问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法律人士等开展专题培训活动;还能以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网络平台形式,开展基层干部普法教育和法治培训。

  此外,要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等纳入基层干部考核机制,将法治工作绩效当作基层干部职务升迁、职称晋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基层干部对基层法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完善基层干部行政问责机制,对失职渎职、暴力执法、不依法办事、“吃拿卡要”的基层干部,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

  二、以政策机制建设,健全基层法治的制度保障

  新时代新格局下,基层治理问题呈现处理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例如,随着新旧产业更替、社会结构分化,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等更加多元化了,给基层治理法治化带来了新挑战。为此,要从社会基层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等为依据,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法律体系和政策机制。

  首先,完善基层治理的法律规范、政策机制、实施细则等,为基层法治化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要完善基层治理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基层治理的主体、范围、内容、方式、程序等。还要发挥乡规乡约、道德规范、民风民俗等非正式制度的社会治理功能,降低基层治理的法律和社会成本。其次,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策并举的基层综合治理机制,提高对社会治安、邻里纠纷、矛盾冲突、突发事件的法治化治理水平。例如,可以建立以村(居)委会为中心的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法治教育等体系,发挥村(居)委会在乡风文明、拆迁安置、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治理功能。此外,要完善基层治理监督机制,将基层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例如,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赋予公民更多监督权;引导微信、抖音、搜狐等网络平台参政议政,发挥新媒体的网络监督功能。

  三、以法治生态培育,优化基层法治的生态环境

  法治生态建设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基层社会秩序、提升基层治理效果的必然选择。为此,需加强基层法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健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首先,以基层治理问题为出发点,精准开展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例如,鹤壁中级法院就以反邪教、金融诈骗、电信诈骗、网络传销、秸秆焚烧等为重点,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现场问答的形式等,为广大群众普及了有关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法、守法和维权意识。

  其次,要以乡镇法律服务中心、法律工作站等为平台,开展法官入基层、律师入社区等法律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矛盾调解服务,并开展法律宣传等活动。例如,要遵照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的基本理念,发挥官方法律援助和民间法律团体的治理功能。此外,要将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建立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生态。例如,可以成立居民共治委员会、婚丧嫁娶理事会、邻里关系协调会等自治组织,推动基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等与基层自治机构无缝衔接,促进基层自治和基层法治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鹤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