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浙江小微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徐洁
“互联网+”是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互联网发展呈现的新业态,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而民营经济不仅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浙江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撬动浙江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裹挟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度迈向高质量、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中的“塔尖交棒”,浙江民企不得不面对时代转型的“大考”。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面对数字化、场景化、深层化的商业新趋势,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不进行数字化转型,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
但是,转型过程中,由于理念、资金等各种原因,小微企业的“突围”无法尽如人意。在疫情暴发之时,国内经济发展降速,小微企业更是面临断臂求生的困境。数字化转型是阵痛期的必经之路,但如何转,转型后如何继续发展,是浙江小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江小微企业为代表,对“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化研究。
“互联网+”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快速革新、市场需求的旺盛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浙江小微企业应充分抓住这些机遇。一些传统的小微企业借助“互联网+”这一东风摆脱了业绩萎缩、成长乏力的困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效激发了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拓宽了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拔高了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上限。而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则带动了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建设。
数字化转型是时代所趋,但在后疫情时代,随着GDP增长速度的放缓、市场热度的降低、消费者观念与习惯的转变,生存成为小微企业的第一选择。在生存之外,依托资金实力进行的数字化的探索,让浙江民营小微企业经历“转型之痛”。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陷入发展困境,经济效益增长迟缓,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小微企业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破产风险。
“转型之痛”源于主客观原因。从主观因素看:一是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差。为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小微企业借助高新技术来推动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是技术的应用、设施的完善、人才的引进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凭借小微企业单个主体的经济效益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必须进行融资。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多依靠政策优势从商业银行获取低息信贷。然而,当前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多,银行业务重心的转移,小微企业能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少,无法有效支撑自身的改革发展。二是小微企业竞争力不足。对标大型企业,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仍存在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虽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但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与已经构建起完整产业链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大型企业相比,生产成本仍然偏高;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发展历史普遍较短,相比大型企业存在管理经验匮乏、消费固定群体偏少、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供给不足等缺陷,根基不稳,面对市场经济风险的冲击和影响容易破产。从客观因素看:一是政府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国务院与地方政府多次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利好政策,但是部分政策项目立项与评审环节过于复杂,导致不少企业倒在繁琐的评审环节,无法享受政策优惠。二是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互联网+”时代下浙江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经济供给和需求失衡,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不法企业意图通过新兴技术搞隐性垄断,破坏市场秩序。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小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上述因素严重阻碍着浙江小微企业的正常运营,应采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策略来改善这一现状,助力浙江小微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其一,政府应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做好做实市场监管工作。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明确浙江小微企业发展在当地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小微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采取有效举措为其良性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政府应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针对地方小微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利益诉求,以这些信息为依据来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福利政策,并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细化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此外,政府应加强政策执行、落实力度和效率,简化评审环节,让政策不是摆设,有效保障小微企业享受相关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采用宏观调控手段来平衡市场供需,并通过完善法律来规范小微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减少市场纠纷发生的频率,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从重处罚,以此为小微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生存环境。
其二,小微企业应优化组织架构,稳固企业改革发展基础。一是要组建核心领导团队,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合作和相互制衡的关系,以此保证领导权和决策权的合理运用,由领导团队共同商议和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并统筹管理下属部门的工作,以高效化、科学化管理来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要健全基础体制机制,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全面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例如,建立评价机制,对季度性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从领导管理、人员分工、市场营销、推广宣传等多个角度入手,对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显露的不足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后续工作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充足依据;建立预警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来把握和预测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经济变动情况、产业竞争情况等,提前做好应对市场风险的准备,避免市场风险隐患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
其三,小微企业应明确战略方向,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红利。一是要构建“互联网+人才”的发展模式。加强和高校的合作,通过开展实习、校园招聘等手段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并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坚持“以人才为本”的理念来推动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二是要构建“互联网+生产”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利用技术优势来提升生产效率,力求实现半自动化生产,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精准定位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以此为依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以优质服务来收获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三是要构建“互联网+宣传”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例如,与抖音平台上的网红大V展开合作,通过发布短视频、开设直播等形式,利用其影响力来宣传企业和推广产品,增强企业的曝光度,逐渐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通过品牌营销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经济效益。
其四,小微企业应加强企业合作,提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基于资金难题,浙江小微企业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建设合力,共同筹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耗资巨大的工作,共同使用所修建的基础设施,在解决融资难题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小微企业要与商业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强风险管理等举措来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安全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则通过有效经营获取经济效益来按时还清贷款、支付利息,以此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另外,相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应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谋求合作,在尊重和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来推动产业链建设,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和种类,进一步减少生产成本,逐步具备和大型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实力。
“互联网+”背景下浙江小微企业有着极强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浙江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难题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但其能够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明确战略方向、加强企业合作等举措来充分抓住时代机遇;政府等主体发挥自身优势能够有效帮助其突破发展困境,其未来发展前途将一片光明,中国经济建设也将进入新阶段,再上新台阶。
作者系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浙江小微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以绝对值百货为例》(项目编号:FG20190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