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勾相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其文化素养等的发展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大数据时代,中西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些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分化、文化不自信、立场不坚定等现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当代价值的教育资源,已被融入思政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基于此,探究大数据下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大数据时代下,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缺失、价值观扭曲。因此,高校要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拨正大学生发展的航向,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高校应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是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包含在革命中形成、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历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党的革命岁月和历史征程,深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尊和自信,坚定不移地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线上搭建育人平台,线下开展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取得成就等,激发学生自觉探索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并在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校园文化墙、文化展廊等活动,并将建设成果上传于校园官网,鼓励学生发表感想、评优评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践行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践行,是大数据时代下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传统的思政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发展,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践行。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文化背后所展现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生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底气、有自信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文化自信。
大数据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的变革。基于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人才,为社会持续高效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