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学堂”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路径优化思考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徐旭华 张日益
产业工人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能否提升其技能素质对于推动其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现实需求。让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共享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及并关注到的关于职工发展相关的愿景和目标。当前我国的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面临职教力量薄弱、培训项目不足、评价方式单调等诸多瓶颈,以开办“工匠学堂”新模式为引打造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新平台,全方位贯通当代职业培训体制机制构建,在培训质量提升、职称体系改革、工匠精神弘扬等领域协同发力,对塑造“国家重视、社会崇尚、人人享有”的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型社会新格局意义重大。
一、当代面向产业工人兴办“工匠学堂”的必要性
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产业工人而言,技能是立业之本,素质是立身之基,要想在本职岗位上展现能力才华,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就必须持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水平和素质修养。自“工匠精神”一词被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开办各式“工匠学堂”的热潮,在企业尤为多样。然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工匠学堂”赋能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的相关研究文献相对稀缺,这就意味着现阶段“工匠学堂”这一技能型社会时代产物还未能有机依托职业教育予以完全推广普及,至少其围绕产业工人所塑造的培养体系还未完全成型。“工匠学堂”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实现技能素质提升和技术技能创新的孵化地,无疑要为产业工人提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成为技术创新成果培育、展示、交流和转化的载体,不仅有利于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育,还能有效提高新时代产业工人素质,更能全面带动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我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面临的客观瓶颈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实体经济的发展着力点依然是以工业为主体。当前在促进产业经济优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过程新形势下,企业普遍认识到对构建一支技能水平强、综合素质高、兼具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以满足战略需求的重要性。
(一)培训机制不全,职教力量薄弱。不少企业现有面向产业工人的职业培训方式相对老旧,项目类型也较为传统,仅组织参加业务部门安排的培训往往导致其过程缺乏对技术工人培养的主动性。企业过分针对当前岗位需要也会在培养方向上出现一定偏差,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产生一定脱轨,企业普遍关注自身经济效益,尤其是生产任务相对较重的企业更是不愿意为产业工人腾出培训时间,以职业教育推进生产培训的力量相对薄弱。
(二)经费投入不够,培训项目不足。企业对于产业工人投入的教育培训经费明显不足,真正投入到一线基层产业工人身上的更是稀少,甚至有些非公企业单位从未投入精力拓宽面向生产实际的项目培训。政府劳动部门面向产业工人开展技能鉴定,根据职称类型和技能高低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多为产业工人进行自主缴费,接踵而至的个人开销致使很多一线产业工人望而却步。
(三)主体意识不强,评价方式单调。企业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作为参训主体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知其实也存在一定偏差,其笃定自身已有的工作技能足以应付当下生产实践从而缺乏了再教育的主动性。企业对于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并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化的评价机制,对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的认识度不足,未能把学习培训、技术水平、贡献大小和工资奖金予以挂钩,缺乏计划、管理和激励等相关措施,客观上制约了培训的评价实施。
三、“工匠学堂”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优化路径
开办“工匠学堂”,以赋能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素质为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帮助推动思想引领,致力于培养新时代“技能工匠”,让一线产业工人劳有所获、劳有所值,受人尊重、受社会尊崇。
(一)纵深推进,让产改工作“转”起来。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这是新时代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相关政策要求。“工匠学堂”作为一个为政府、企业、职工建立的有效沟通和精准对接的功能平台,可以持续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创新产品和工艺攻坚克难,为技术发展的宏观社会贡献力量。依托“工匠学堂”赋能“产改”也可以促使更多新时代一线产业工人快速成长成才,职工创新成果频繁涌现。
(二)思想引领,让奋进力量“聚”起来。“工匠学堂”基于职教理念应运而生,需要对产业工人强化思想引领,发挥其在培养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企业通过选拔劳模工匠等组建讲师团充实“工匠学堂”,开展诸如理论宣讲,劳模进企业、进学校宣讲等活动,以此催生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积极作风,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产业工人内心,一系列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展现产业工人风采,还可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平台锻造,让产业人才“涌”出来。新时代产业工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创新。“工匠学堂”以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应积极为产业工人搭建技艺展示、促成交流学习的平台,如组织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工作交流等,产业工人在这个舞台获得技能锤炼,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激发其学业务、提技能的热情,更使得一大批能工巧匠从中脱颖而出,有效营造出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四)赋能创效,让产业工人“优”起来。“工匠学堂”可有效依托区域职业院校,利用其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优势,探索“学堂+基地”的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模式,“线上+线下”围绕技能竞赛、交流活动等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增值赋能,促进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培养更多兼具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社会劳动者。
(五)多元评价,让产业工人“稳”下来。“工匠学堂”不仅仅是围绕产业工人进行技能素质提升,还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持续开发和激励各类工匠产业人才,推进构建由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多层次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完善正向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工资增长机制,使得其收入增长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向同行。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教育部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就业实习基地项目“基于校企协同的就业创业联动培养机制构建”(课题编号:2023010957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