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于钦明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为民族地区培育高素质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职责,尤应重视党史学习教育的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党史资源融入政治理论教育。党史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政治理论教育有效开展的“活教材”。应通过党史知识讲授、民族精神弘扬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与实践遵循,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民族特色,深化理论教学。以民族史、党史内容拓展思政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勤学、深思,切实提升政治领悟力。例如,新疆地区高校可结合新疆地域特色,着重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结合新疆地方史、兵团发展史进行多层次阐释,以“兵团精神谱系”“三个离不开”“五认同”等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选用党史资源,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培育、价值引领作用。立足于当地特色党史资源,深刻把握党史中民族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准确提炼、概括出党领导下为国家独立、民族团结奋力斗争的经典案例。例如,选用“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琼崖纵队”等代表性英雄人物,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鲜明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立足特色党史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实践路线,精心设计社会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力量。

  带领学生走进革命遗址,感知党史历程。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特有的战争遗址、纪念馆、革命旧址等,了解党奋斗的光辉历程。例如,西藏地区高校可以以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和英雄模范事迹为基础,组织学生参观“八一农场”、昌都战役遗址、山南烈士陵园、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办公处旧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同时,设计“党史知识小问答”“红色故事我讲述”及“文物讲解小能手”等研学项目,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实践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单位员工、退休干部提供生活服务、文化展演,以志愿服务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蕴涵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文化元素。应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注入民族精神、红色文化等精神元素,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着眼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从对校史资源保护及对民族特色节日庆祝入手,从历史类、艺术设计类、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学生中选择优秀学生代表组建专门队伍,在教师带领下创设蕴含民族进步、民族团结、民族形象、党的领导等内涵的公共艺术项目,加深师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着眼党史文化实践活动。成立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社团,配备专门指导教师,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通过举办党史知识竞赛、民族团结知识讲座、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演讲比赛等,保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各环节有效衔接并发挥整体功能,以党史凝聚民族力量,以文化塑造学生精神,使高校高质量承担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与使命。

  作者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22VSZ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