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陆丽平
思政教育是培育学生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德才兼备型人才培养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要求人才具备广博知识、卓越技能、高尚职业价值观,自觉规范言行、举止,共同构建和谐氛围。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加大思政教育力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呈现出低质低效的现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面临一定阻碍。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实践路径,努力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培育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完善思政教育机制,优化思政教学过程
完善思政教育机制,优化思政教学过程,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项机制的系统运行,因此,要健全教育机制,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能。首先,完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促进思政教育的高效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细化管理制度,明确权责主体,把责任“落实到岗、具体到事、精准到人”,提高教育效率。其次,完善思政教育保障机制,促进思政教育的科学化。高职院校可以加大思政教育投入力度,如建设专门的实验室、购置先进的信息设备等,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再次,健全思政教育监督机制,促进思政教育的规范化。高职院校组建专门的监督团队,采取“每周一小检、每月一普查”的形式,及时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正向的价值引导。最后,健全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思政教育的专业化。将领导、不同学科教师、专家等都纳入评价主体,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同时,细化评价内容,健全评价形式,包含教师备课、上课和课后方方面面,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细致的反馈,提升教育质量。
二、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思政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协同育人视域下,将思政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思政教育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必然要求,而这也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名师等定期来校开展研讨会、座谈会,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沟通和交流,教师向专家请教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困惑,互相汲取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专业能力,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实践项目,让教师在实践中拓展思政教育教学视野、在科研中丰富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锻炼自身的观察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
三、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不是照单全收,而是选择接受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内容中接收更多信息,增强学习效果。首先,思政教师要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深入挖掘不同学科中的思政元素,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例如,教师在培育学生生态价值观时,可以将其与历史学科中“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借助楼兰古国消失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其次,思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观看名师课堂、专家讲坛等,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教育资源,给予学生有效反馈,提升教育效果。最后,思政教师可以加强对实践资源的整合利用,组织学生开展下乡下社、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的所看、所思、所想进行整合、引导和规范,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效果不佳。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升学习效果。首先,思政教师可以实行跨学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科教学活动的借鉴与改造,使其与思政教学内容相适应,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思政教师可以引入民间游戏、民间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思政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教育的优势,将虚拟现实技术、动画还原技术等与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文化背后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促进学生发展。
五、创设思政教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优势
创设思政教育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优势,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处于社会中的人,学生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学校是一个小型社会,其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园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增强育人效果。其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景观中摆放名人雕塑、文化石、标牌等的方式,发挥隐性教育的优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革命故事展厅、历史文化背景墙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政学习空间,让思政教育渗透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从而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其三,思政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或者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坚定学生对党的支持,促使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六、拓展校社合作渠道,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拓展校社合作渠道,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要贯穿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与社会建立联系,将思政教育充分渗透学生的现实生活,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社会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相关机构建立一体化教育平台,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一体化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积极贯彻思政教育的新政策、新要求,使教育发展符合社会潮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不同类型高校建立跨地区合作,充分了解不同院校之间思政教育模式等的差异,明确本校的优势与弊端,针对性进行调整。在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深入了解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因素,切实推进本校教育改革,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素养,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促使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开展,提升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必然要整合教育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作者系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交通分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