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记战斗英雄郑建新
余如健
他,曾参加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立下赫赫战功,却隐姓埋名数十年;
他,曾用获得的奖励和平时省吃俭用的津贴,为新乡市周村百姓捐献拖拉机一台;
他,从杀敌战场回来,又自愿到东北开垦建设北大荒,直到把北大荒建设成大粮仓后,才回到家乡河南新乡,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他桃李满天下,家风家教淳朴严格,子孙个个成才,其中,外孙保送至北京大学,外孙女考进复旦大学......
他,就是战斗英雄郑建新。
战功赫赫隐姓埋名
1928年,郑建新出生于河南新乡,1935年至1942年,郑建新分别在静泉小学、辅豫、国立第十中学学习,由于家境贫寒加之战争频发,学业多次中断,苦难的经历激发他保家卫国的豪情,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1942年,随部队投入抗击日寇的战争,分别从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华北军区炮连奔赴前线。1948年11月6日,郑建新参加淮海战役,这是三大战役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郑建新当时在炮兵连,执行紧急任务时,上级命令必须跑步前进。他们一夜就跑了120多里路,急行军三天三夜没合眼,实在是人困马乏,战士们就用双手从后面抚在前面战士的肩膀上,边前进边打盹,经常是几天几夜连续作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堰头村沂河时,一条河拦住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一些木板和两条梯子挂好,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当作浮桥,但是浮桥没有桥桩,很不稳固,无法通过,对岸的敌人已经开始逃跑。此时,一排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大喊“同志们,下河扛着”,二连三班的战士在班长马选云带领下,两人一组,10名战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里,用肩膀托起木桥,人当桥桩扛起浮桥,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冲锋,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进河里。这时,有人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就这样,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堰头镇后面的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和敌人交火了,冻得嘴唇乌青的勇士依然紧咬嘴唇支撑着,全营部队就这样顺利渡河,全歼敌人两个团2000余人。“十人桥”的英雄故事,被写进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十人桥”事迹体现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甘愿奉献、敢于胜利”的“十人桥”精神历久弥新,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勇往直前。
在解放战争时期,郑建新冲锋陷阵,舍生忘死,荣立一等功,被授予人民功臣和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提前结束修整,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先用“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九十二、九十四、一〇五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12月下旬,郑建新和郭兴司令员的部队在新保安、张家口与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他们与敌军激战七天七夜没合眼,七天七夜只吃了六顿饭,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主力第三十五军1600人,在张家口歼灭第十一兵团和第一〇五军5.4万余人,张家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建新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刻在左臂上,其浩然正气永世长存。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罗荣桓、聂荣臻等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当东头的天津守军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的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天津,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浮。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1950年,郑建新在华北军区二〇九师六二七团二营机炮连挖军事栈道,手上磨起很多血泡,肩膀累肿了,战士休息了,郑建新依然坚持,不辞辛苦为战斗赢得了先机,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评为甲等模范,荣获军模军功章一枚,奖励5万元。郑建新分文未留,用这奖励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的津贴,为新乡市周村捐献拖拉机一台。他说:“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离不开劳苦大众的鼎力相助,军民雨水情深似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郑建新真正实践了“誓与国家共存亡”的誓言,他的胳膊、腿、脚上留下战争的伤痕,郑建新九死一生,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郑建新先后调任海军青岛基地第一航空学校、第二航空学校,历任副排长、排长、少尉军衔。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但是,郑建新从未向家人、同事提及自己的事迹,隐姓埋名几十年,淡泊名利,默默无闻。
新中国成立后,郑建新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劳苦功高,职位不高,待遇不好,他总是劝说,战争年代,伤亡多,补充的人员也多,人员变动很大,又多是运动战、游击战、来回奔波,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有些战士的资料丢失了,有些资料残缺不全,有些战士的名字都没记住,有的只记得外号就牺牲了,不知道有多少无名英雄,很多人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就牺牲在战场了。相比牺牲的英烈,我们这一点委屈算啥,我们活下来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家风淳朴后继有人
1958年,郑建新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带着妻子王庆梅一同跟随王震将军带领的部队到东北开发建设北大荒。风餐露宿,天当房,地当床,住茅草屋,喝雪水冰水,一干就是23年。郑建新和妻子王庆梅分别担任男队、女队队长,带领大家大干、苦干、实干,1958年9月22日,郑建新和战友们修建的长7公里、宽100米、高100米的拦洪大坝体——云山水库,提前8天竣工,中央农垦部部长王震将军出席庆祝大会,勉励全体人员保持荣誉,继续创造辉煌。
1980年,郑建新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新乡市,分配到新乡市十九中,后并入新乡市七中。郑建新回到学校的第三天,著名抗日英雄、北疆军区司令员郭兴专程来新乡看望他,郭兴司令员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他对郑建新的女儿说:“你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部队多才多艺,还是给我们上课有名的教官,我们都是他的学生,部队官兵没有一个不敬佩他,他是有功之臣。在部队屡立战功,多次受到军区领导赞扬和好评,获很多军功章。”
早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郭兴司令员就与郑建新即兴合作一首诗,发表在《人民日报》:跟着毛主席走遍高山和平地,春去夏来秋至冬去,我们一直就是为了您,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要紧握手中枪,挺起胸膛抬起头,永远保卫您,永远保卫您。
郑建新在学校担任历史和地理教学,后来担任工会主席、副校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1989年10月1日,学校给郑建新发奖状:从教三十载,桃李满天下。郑建新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常说,当教师最大的能力,不只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传授学习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建新不仅关注优等生,更加关注贫困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补课。他传授给年轻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更要用博大的胸怀包容每个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许多在别人眼里没有出息的学生,在郑建新教育下都成功成才。郑建新曾经写过一首诗:我本教育一老兵,转业地方教学生,为了四化育人才,甘当蜡烛照人明。
郑建新与妻子王庆梅有六个女儿,没有一个人借助父亲的名望升迁,都是凭自己的辛勤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中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也有“师德标兵”......尤其值得欣慰的是,郑建新注重家风家教,夫妻俩时时言传身教,处处当楷模,潜移默化感染一代代后人,他们的大外孙高中保送北京大学。大外孙常说最感恩姥爷,姥爷给他讲科学、讲历史、讲人生哲理,帮助他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培养他热爱科学、热爱钻研的求学精神,后来,他在北京大学一直完成博士学位,现在祖国的基层守土一方。三外孙女考上了复旦大学,主修绘画艺术,硕果累累,专业上获得很多荣誉,现在是一名优秀教师。
2016年6月13日,战斗英雄郑建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新乡逝世。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正如晚辈们祭奠他时说的那样,敬爱的姥爷,纪念您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传给更多年轻人,一起共同去实现您希望实现的愿望,让您能够远远地看着我们,会心地微笑......
2023年2月25日,郑建新同志诞辰95周年之际,战斗英雄郑建新同志塑像在位于辉县市常村镇的新乡市太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共党史国史实物陈列馆落成。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新乡市委理论刊物《展望》杂志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