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神韵之美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璐

  自意大利乐器匠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eo Cristofori)制成世界上第一架钢琴以来,钢琴音乐在欧洲已经盛行了300余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家,用自己的音乐感知力和创造力创作出无数经典音乐作品,推动钢琴音乐文化走向世界。19世纪,钢琴音乐由欧洲传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100余年的发展历程。纵观这段发展历程可知,受中国社会环境、经济、历史、文化等影响,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并非简单延续欧洲钢琴音乐文化,而是在创作技法、演奏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有了质的变化,融合了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演化出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音乐文化内涵。

  古代社会,中国音乐多由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隐士,选择隐喻、象征等手法所创作,作品立意呈现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与世无争的美学意蕴,即独具东方特色的神韵美学。钢琴音乐文化在与中国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延承了中国音乐的神韵美学,具有以下表现。

  第一,线性流畅的旋律美。欧洲钢琴音乐创作以多声部为主,讲究和声的对位,而中国传统音乐趋向于单声部创作,在此熏陶和影响下,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保留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意蕴的同时进行了艺术创新,呈现出线性旋律特征,以五声性旋律为基础,加之各种形式的变奏手法,展示出流畅优美、悠扬婉转的审美韵味。很多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明显的线性旋律特征。如在《二泉映月》钢琴改编曲中,钢琴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钢琴音乐创作,将钢琴和声与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进行了融合,在凸显二胡曲调特征的同时,弱化了欧洲钢琴音乐的和声色彩,让《二泉映月》钢琴改编曲更具韵律之美。

  第二,起承转合的结构美。由于中西认知方式和审美取向不同,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把握也存在较大区别。西方音乐创作重视逻辑,借助对称、置换、互补等理性逻辑来强化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体现了西方音乐创作思维的严谨性;而中国侧重于感性思维,在音乐创作中遵循“统一”“自然之美”“和谐”等美学思想,认为音乐的美源于自然、平淡,排斥过分的对称、对比,在音乐结构上追求“意境”而不重视“形式”,常在同一音乐作品中运用形式多样的散体结构,如唐代大曲的“散—慢—中—快—散”曲式结构就是典型代表。同时,古代时诗词与歌曲经常被放在一起称为“诗歌”,音乐源于语言,语言影响着音乐的曲调、结构等,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创作结构同样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很多钢琴音乐作品中都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手法。“起”即呈示,首次表达音乐主题;“承”即巩固,通过适当重复或变化巩固音乐主题;“转”即发展,通过辩证否定、对比等方式促进主题发展;“合”即结束,回归主题后结束音乐。如钢琴曲《平湖秋月》散发着深厚的中国民族特质,结合乐曲的抑扬顿挫,作品情绪变化分为起、承、转、合、尾声五个段落,更加灵活地展现了中国音乐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思想。

  第三,散而不乱的节奏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节奏和节拍的选择上表现出鲜明的灵活性特征,奠定了其散而不乱韵律美的基础。这是由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追求随心随性,给予了演奏者一定的创作空间,演奏者可根据自身对钢琴作品的理解,对节奏节拍进行适当调整,创新钢琴作品的美学意境,带给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而在西方钢琴音乐演奏中,演奏者需要严格遵循创作者的意图,不能随意改变节奏和节拍,这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产生了明显的审美差异,也使得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更契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此外,中国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追求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自由、个性,节奏节拍非常多变,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乐思路。比如,琵琶、古筝、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并不局限于固定的音乐韵律,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生动、多元韵味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延续了这样的音乐文化传统,在保持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依然保持散而不乱的韵律美感,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价值。比如,《梅花三弄》钢琴改编曲对原曲目的引子、尾声等部分进行了二度创作,改变了原有节奏,既凸显了音乐作品的古韵古风,也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节奏美感。

  第四,“美善合一”的意境美。“美善合一”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思想,其强调在音乐创作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这种传统审美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很多中国作曲家秉持这一传统审美思想,运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营造尚善尚美、超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彰显高度统一的艺术审美追求。如在《百鸟朝凤》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为保留传统曲目的乡土气息,深究曲目的旋律特征,以渐变式思维逻辑使得乐思连绵不断,环环相扣,并巧妙利用唢呐乐器的表现力,演奏出各种飞鸟鸣禽的鸣叫声,曲调热情欢快、活波粗犷,充分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融合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道德美,以花鸟鱼虫等自然题材和修身立心等道德题材为创作主题,通过描写、引用和探讨等方式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赋予钢琴音乐作品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内涵。比如中国经典乐曲《平湖秋月》以灵动轻快、轻柔秀美的旋律称赞了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其钢琴改编曲在原有曲调特征的基础上,融合了钢琴多声部优势,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将夜色下西湖景色刻画得更加细致入微,使其成为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征的钢琴曲目。

  第五,风格鲜明的民族性。中国音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鲜明的民族审美特色,形成了以五声调式为主的和声技法,并由此发展出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增加了民族音乐的律动感。钢琴音乐在本土化发展历程中,对地方民歌、传统乐器、民间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进行了多元化艺术创作,形成了契合中华民族音乐审美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意蕴。比如钢琴曲《皮黄》有效借鉴了传统京剧皮黄腔的艺术元素,将“西皮”与“二黄”唱腔的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融入钢琴音乐旋律与和声,让西洋乐器中“流淌”出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

  作者系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