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肠瘤威胁肛门 医生妙手摘瘤保肛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本报讯 近日,一位老年患者因食欲不振到市中心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就诊。结肠镜显示:患者直肠肛直线以上有一8.5cm×6cm大小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腺瘤。为明确病变性质,进一步为患者进行了精细放大色素肠镜及腹部CT检查,可以明确患者能够进行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尺寸大,累及肛管3/4周,内镜下剥离难度大,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患者肛门括约肌,影响患者排便功能。根据病理结果,很有可能要再进行外科手术,一旦外科手术,患者将无法保肛,导致终身造瘘。
面对“保命”和“保肛”的两难境地,患者及家属焦急万分。后来诊疗的接力棒交到了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内镜诊疗部主任姜红建手中。
姜红建和副主任祁代华、医师陈胜进行了充分术前讨论,经过多次手术预案的设计,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陈胜行超声内镜评估病变的深度,超声内镜显示:患者直肠病变处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呈低回声增厚,后方黏膜下层尚完整,清晰。准备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副院长、肿瘤外科(普瘤)主任岳爱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治疗由东院区内镜诊疗部团队实施。
姜红建和主管护师徐丹通过医护娴熟的技术和精巧的配合(如图),将肠道表层切开,精准分离血管并止血,病变粘连处小心剥离,用直径1.5mm的小小刀头一点一点地把病变的黏膜和正常的组织剥离开,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奋战,肿物完美切下来。取出标本的那一刻,大家非常吃惊,术后创面基本环绕肛门一周,病变竟达到13cm×15cm。
术后标本的病理评估才是最后的“法官”,是否需要追加手术?临床医生和患者及家属都焦急的等待结果。很快,病理科作了精准诊断:绒毛状腺瘤和锯齿状腺瘤癌前病变,未发展成癌症,周边切缘及基底均干净,没有血管及脉管浸润,符合治愈性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至此,老人的“保肛大战”取得了胜利。
近年来,内镜诊断“多样化”“精确化”,内镜治疗“微创化”、适应症“扩大化”已成为趋势。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内镜诊疗部以“惠民、实效”为宗旨,积极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开展内镜下微创诊治,推动消化道早癌防治分级诊疗落地,努力实现从治癌向防癌、从治病向防病的新跨越。 (徐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