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刘佩文

  我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中心任务的调整和变化,民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中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在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今天,民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也必然面临新形势、新使命。

  一、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平台载体

  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为了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精神的认同,与高校思政课所担负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具有诸多契合点。

  另一方面,高校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完备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承担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进教案、进讲稿,从而让学生入脑、入心;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交流、课下文体活动、课外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党的民族政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生成

  首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国家观,将自发的民族意识转变为自觉的民族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各民族力量。其次,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基础与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进行重新解读并认知的过程,是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过程,而高校是开展铸牢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门课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渗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力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模块与逻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为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突出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要系统完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民族工作的相关重要论述。高校思政课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等优势,将思政课优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探索教学融入、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新路径,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与体制机制

  在价值原则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方法与机制体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完善民族教育制度体系为目标。在路径方法构建与体制机制设计上,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思政课与思政课之间、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性、系统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方能久久为功。在内容上,要构建党的领导体系,思政课主导、各部门协同、师生参与的组织体系,学科化、课程化、制度化“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路径方法创新体系、途径载体展现体系等,探索协同机制、转化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思政课的整体设计与路径规划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同时,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的组织体系。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体系。在教学育人体系方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优势,根据各年级、各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方案;在管理育人体系方面,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防范化解民族教育领域的风险隐患。最后,全面开展民族团结工作。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三、形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合唱”

  (一)高校各类课程需建立协调统一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此,实践中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规划与要求,把握“三因原则”、坚持“三个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高校各类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符合学生心理、兴趣、知识结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软环境。

  (二)需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材和辅导读物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并无统一教材,主要是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宣传、落实;或根据本校师资、现有教材、学生民族构成等具体情况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根据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编写符合教学规律、学生实际的科学、系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和配套的辅导读物。教材编写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同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挖掘典型教学范例,实现趣味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三)需建立对相关教育工作者的稳定与科学的培养培训机制

  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部分现有的思政课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由于民族身份、成长环境、社交范围、知识结构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符合教学要求。因此,需要建立对相关教育工作者相对稳定与科学的培养、培训机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对思政课教师、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等制定不同的专项培训,并定期根据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变化更新培训内容,进行精准培训。同时,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团队协作、网络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等活动,提高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