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视角下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刘 颖
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培育优秀的学生党员干部逐渐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关键环节,也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能力的直观体现。而心理契约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能够与规章制度的硬约束形成互补,更好促进党组织与党员心理期望的内在协调,实现学生党员的自主教育与管理。
一、创设党员契约责任区,强化学生党员责任主体意识
作为一种隐性的契约机制,心理契约理念要求组织与成员间就某一管理问题达成共识,自觉遵守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并主动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朝着共同的心理期望与工作目标而努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借鉴心理契约管理理念,通过构建明确清晰的契约责任区,促使高校党建管理者与学生党员之间建立稳固的心理契约关系,达成良好的心理共识,形成动态平衡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契约责任区内,高校可通过党建管理者与学生党员的磋商探讨对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进行划分,以保证最终划分的责任内容符合各自的心理期望。其中,党建管理者需自觉肩负起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责任,在发展培育党员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党员就学校党建党务工作形式、内容的创新发展履行参与权、表达权等,使得全体学生党员的能力与素养得到提升。学生党员则需自觉遵守党组织的纪律与规定,完成上级党组织及学校党务管理者交代的工作任务,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力量支撑;同时保持良好的党建工作热情,以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其他党员群体、校内同学等进行交往,发挥榜样精神,在党的建设过程中最大化发挥自我价值,增强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党员。
二、开展专题性心理辅导,促进师生党员互动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采取强制或者刚性管理手段,将党建工作任务下派给学生党员,缺乏对学生党员心理偏好、成长需求的了解与关注,党建管理者与学生党员之间没有形成互动联通的高效管理机制,容易出现沟通不及时、不充分导致的党建工作成效较低、民主责任与义务履行不彻底等情况。对此,高校可积极借助心理契约管理理念,引入专题性心理辅导机制,由心理辅导教师、基层党支部等共同负责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充分关注学生党员的心理诉求,并清晰传达党组织及党员管理者、教师等主体对党员学生的期望,使得学生党员与教育管理者深化互动交流,达成一致的心理期望,实现民主化、个性化管理。其一,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围绕红色文化、党组织光辉记忆、中国梦信仰等主题,组织学生党员以小组或团体为单位,开展角色扮演、情境交流、脑力竞赛等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及党组织的殷切盼望,建立起科学的心理契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其二,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的榜样带动作用,采取朋辈引导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党员向低年级学生党员分享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及所获得的成长感悟等,并开展良好的心理互动游戏,帮助新进党员及时转换角色,更好适应党组织的工作环境,激发其争先创优的热情,实现学生党员队伍的共同成长。
三、建立学生党员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按照心理契约管理理念指导,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能仅依托某个特定的环节,或者专门的党课、党组织教育活动等,而是要实现常态化、生活化开展,贯穿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灌输或政治说教模式,以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思想文化与政策方针渗透进其思想意识深处,切实提升其党性修养。对此,高校可依托校园文化阵地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政治教育、文化传播活动,使学生党员普遍认同党的先进文化、精神理念,建立良好的使命责任情怀,做到为党奉献、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高校打造党建主题的校园文化教育基地,搭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平台,实现校内与校外、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升感恩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引导学生党员关注民生、服务基层,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党员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参观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拜访红色英雄人物及党组织先进杰出代表等,深刻品位红色文化,感悟百年党史的厚重积沉,激发他们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使其建立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更好服务于党和人民。
四、引入“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党员建立正确的心理契约
新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使得线上网络平台成为社会舆论传播阵地之一。这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高校党建管理者可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引入更加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将晦涩抽象的红色理论、党的政策方针以直观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党员教育成效;另一方面,高校需把握网络舆论与校园舆论、学生党员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平衡,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热点与新闻事件,不被负面消极的观点诱导,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认知与价值观。对此,高校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促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更好强化学生党员与教育管理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使得学生党员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比如,高校可依托网络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党的最新政策方针等,让学生党员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引导,自觉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建立正确的心理认知并主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网络中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党组织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现任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心理契约EAR循环模式建构研究(编号:GXDJ2023B0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