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生出三对翅膀的人
——我眼里的三栖艺术家张克鹏

丁济民 (新乡市)

张克鹏先生是三个国字号协会的会员,就像生出三对翅膀的大鹏鸟,在艺术的天空翱翔。他越来越高远翱翔巡弋的身影,让我这个相识相知多年的老朋友,也生出了日益浓重的敬意。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个人,能够加入其一便实属不易。出生在豫北太行山下辉县贫困乡村的他,一路走来更让人钦敬。因为家贫,他曾就地而坐,认认真真蘸着溪水在石头上练字;也曾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只读完了小学(家庭条件使然),就走上了文学的崎岖道路,在苦行僧一般的磨练中,终于立足传统艺术的土壤,开枝散叶,长出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新芽,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更为难能可贵。

先说他的书法。著名书法评论家西中文先生曾经这样说:“张克鹏对书法的理解很深。他的爨宝字,写得很专业,但他又不像搞专业书法的人那样,完全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些地方坏了规矩。他的思想上自由不受束缚,画面处理上,包括章法、线条、形式感等很多方面,都很有突破性。把多种风格揉在了一起,力图创造一种能表现个人风格的新形式。”

的确,他的文学作品更是呈现出一种独创,一种健康、阳光的气象。他能够写出剖析人性灵魂直达底层的小人物周百盛,也能写出马家新老两代共产党人亲民爱民的热血情怀,还能写出改革转型期故土农村农民之间的矛盾纠葛,心思缜密,实乃入木三分。

这位从黄土地上站起、深切感受农村与农民的作家,用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面貌的作品《欲望狂热》,真正地写出了农民的理想、忧思和困惑……他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挖井人,以几近匍匐的姿态掘地汲泉。用带有生活质感的农村语言和性格凸露的农村人物形象,展现农村人的生活理念、生存现状和生存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对未来的真实追求,让一幅幅新时代的农村画面扑面而来,耀亮了时空。我用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仔细地读完了这本书。在此期间,我仿佛置身于他的村庄,仿佛在他的乡村与乡邻之间,毫无拘束地促膝而谈。

作家的文笔,那种自然洒脱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笔势飞扬流动,书风昌达俊逸,线条厚实饱满,笔墨变化多姿,潇洒飘逸。顿时,我的脑海生出很多诸如此类的形容。不妨在此引用一下欧阳中石先生对张克鹏书法作品的评价,聊以表达:“既有深厚苍劲的气劲,又有温柔秀雅的情韵,堪称极品之作。” 在我的豫北老家,玉米高粱是最常见的农作物,它们的根部生长出如八爪鱼一样的根系,露在地面上死死抓住脚下的泥土,保证身体的直立。张克鹏憨憨实实的外表,总给人这样的感受,温暖敦厚而阳光向上。

小时候,我曾经从别人坏掉的收音机里拆下一块磁石,养育我长大的姥姥,常把它放进针线筐里用来保存缝衣针,包括顶针在内铁质器物都能吸附在它的周围,找起来特别方便。2007年,从一次关山作家诗人笔会上认识张克鹏之后,我常想,他就像一块磁铁,能把不同身份的人都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有人仰慕他的文章,有人倾情他的书法,而更多的人则钦敬他的人品。他仅有手中一管墨笔,凭着自己的古道热肠和满腔热忱赢得众多“粉丝”,包括很少有大块时间读长篇小说的我。但我清楚地知道,张克鹏像砖头一样厚重的小说作品,有一箩筐,都是由他的心血凝成的啊!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吴秉杰在评论他的作品《本是同根》中写道:“没有人性崇高的幻想,却有人性善良的追求。‘官场’也是‘人间’的一部分。同一片土地,同一种根。张克鹏的小说写那些‘当官的人’有了另一种气象。圆形的人物,简赅的对话,微微的风,密密的雨……努力理解和反映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真实性和深刻性便包含在他的描绘之中。”曾经作为草根布衣的张克鹏,为读者奉献了一部难得的官场“阳光之作。”

张克鹏,刚越知天命之年,正是艺术趋于成熟的大好季节,而他像一只鹰隼乘时代的劲风,正在凭借着艺术的三对翅膀合力向前,从太行山下再度起飞,希望他能在艺术的天空越飞越高,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