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杨树湾码头,航运兴衰的见证

杨树湾码头原位于崔小郭西、贾桥南的卫河拐弯处。卫河,为豫北大河,也是排除内涝、截排太行山洪水和地下水,供新乡县生活用水与木船往返新乡、天津间的一条中型航道。历史上沿河设有好多个渡口及码头,最上游的第一个码头即杨树湾码头。

隋开皇十年,一个姓赵的在此经商,由其带动,此地逐渐形成商业网点。为了使货物能够快速在此转运,元初始为码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商业更加兴盛,靠水运的货物越来越多,码头规模已形成。当时,河水边沿正好长着几棵大杨树,又处于卫河的拐弯处,水深且水流平缓,人们称其为杨树湾码头。清康熙至雍正年间,朝廷命地方官每年3月到5月用石块堵八渠入小丹河济卫,5月后用石块塞堵,引百泉水济卫,以利漕运,正适宜在此建一个较好的码头。

码头长度约450米,经常停泊靠岸船只二三十艘,冬季达百余艘;岸上有铁木匠铺、饭店、日用杂货店等二三十家,山西高平、陵川等县的煤炭、铁货、药材、山果,焦作的煤、清化(博爱县)的竹器以及当地的粮食、棉花皆由杨树湾码头装船运到天津、北平(北京)等地。到清光绪二十九年,该码头对物资交流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陆路运输逐步取代了水路运输,杨树湾码头在修京汉、道清铁路后废弃。杨树湾码头现已无痕迹。⑧ (王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