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一日三秋》的四个面向

李云玲 (长垣市)

好久没有一本小说像刘震云最新出版的《一日三秋》一样给人带来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了,但毫不艰难甚至轻盈灵动的阅读之后带给人的感受却是沉甸甸的,诚如小说最后一页写到的:“这是本笑书,也是本哭书,归根结底,是本血书。”作为善于“讲故事”的人,刘震云呈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深奥的;但呈现的方式简洁明了,他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个多面向的艺术晶体结构。

第一个面向:人生如戏与人生不如戏。戏里的“白娘子”生活中叫樱桃,经历了豫剧团解散、工厂再就业,不再光鲜亮丽,也没有人生如戏地嫁给“许仙”,而是人生不如戏地嫁给了“法海”。但“白娘子”与“法海”矛盾重重,终因“法海”上吊自杀,正应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白娘子”虽然没有嫁给“许仙”,但当死后的亡魂需要帮忙时,她想到了“许仙”,附着在“许仙”身上让带她去武汉找前夫“法海”。“许仙”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谨小慎微,怕老婆。他难以推脱,大费周章,帮了“白娘子”的忙。他们虽然没有情分,但毕竟戏里演过夫妻,人生还得回到戏里头。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很严肃,不能如戏;有时候又比戏还“敢编”,比戏还离谱。

第二个面向:笑中带泪与泪中带笑。刘震云是幽默大师,他的小说中,悲剧常常以喜剧的形式出现。《一日三秋》也不例外。书中一个笑话接着一个笑话,延津成了笑话集散地,许多人物把人生也过成了笑话。但笑话背后是泪水,是无奈,是一个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小说开始没多久,就提到延津流传一首歌《该吃吃,该喝喝》:“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搁……”花二娘作为超现实的象征人物,可以理解为就是中国三千年的历史,“没有笑话喂着,就活不下去”,她说,“天天吃笑话,三千多年过去,我才能这么长生不老哇!你看,我是不是还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模样?”延津人在梦中跟花二娘讲笑话,看似无奈,但讲出来就能保住命,何尝不是自我救赎呢?甚至“白娘子”樱桃在地狱也要收集笑话,因为能跟阎王讲五十个笑话,就有机会死而复生,可见笑话的威力有多大。笑话,不管背后是黑色幽默,还是乐观豁达,确实是我们这个民族三千多年解压疗愈、生生不息的秘诀和法宝。

第三个面向:浪漫与写实。刘震云是写实派,他善于抽丝剥茧,表现生活的一地鸡毛;善于刻画小人物,阐发小人物的处世哲学。《一日三秋》是写实的,豫剧团解散、小县城再就业、外出打工、经历磨难、创业有成,小说的脉络与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脉络一致,很多细节是现实生活的复原,给人高度的“在场”感。小说人物的职业也很接地气,“许仙”李延生在门市部卖酱油醋和酱菜;“法海”陈长杰去武汉机务段当了司炉工;明亮在“天蓬元帅”猪蹄店当学徒、厨师,后来和老婆去西安摆摊卖菜、开猪蹄店……但与以往写实小说不同的是,《一日三秋》里加了许多浪漫主义手法。比如花二娘和花二郎的故事,似神话,又似民间传说,和写实相互映衬,就像给尘世镶的金边。樱桃也是一个浪漫主义人物,死后亡魂生发一堆故事,这些故事是全书最吸引人、最让人同情的,直到小说结尾交代了这个亡魂的下落,读者悬着的心恐怕才能落地。这就是超现实的魅力吧。樱桃在地狱时被一个强奸杀人犯霸占,还被这个杀人犯用来卖身牟利。人死了还要受折磨受摧残,这里用浪漫手法对现实严峻性的“补刀”,可以说刀刀见血。总之,《一日三秋》中的浪漫主义成分为小说增色不少,打破了生与死、人与神、现实与梦幻的界线,让小说隽永、厚重。

第四个面向:西方的与中国的。刘震云年轻时深受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只要翻翻他两百万言的后现代巨著《故乡面和花朵》,就明白此言不虚。刘震云从西方文化中吸收许多营养融入自己的小说,比如逻辑性,比如辩证法,比如结构学。但根子上他还是中国的,他讲的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他善于运用的是中国白描式的语言。随着年龄增长,他小说中的中国成分越来越多,《一日三秋》可以说是向中国文化致敬之作。小说开始先介绍六叔的一幅幅画作,这些画作实际上是后面小说内容的提要。这让人想起《红楼梦》,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见的金陵十二钗画作,也是对全书内容的“剧透”。这种惊人的相似不能说是偶然。《红楼梦》用空空道人的神话引出故事,《一日三秋》用花二娘的神话引出故事。《红楼梦》先自述作者创作初衷,有点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日三秋》也是先自述创作初衷,介绍对素材的运用,也有点题诗“一日三秋苦日短,泪洒衣襟两相忘”。《红楼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虚无感,“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日三秋》里明亮寻奶奶门前二百年的老枣树不可得,费尽心思寻枣树芯做的“一日三秋”匾也不可得,衬托出的也是无尽的虚无感。《一日三秋》里出现的神、亡魂、会说话的萤火虫,有人觉得是后现代,有人觉得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实没那么高深,就是中国神怪小说(比如《聊斋志异》)技法的运用,写神鬼还是为了写人间,此一传统在中国经千年而不变。

《一日三秋》是一个艺术多棱镜,有许多种看法、解读法,上述四个面向的解读只是个人粗浅看法,权作抛砖引玉。好的作品总是看着简单实际复杂,《一日三秋》就是这样一部让人品味不尽的小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