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宪航
大年三十谁家不吃饺子?有一年我就没吃上。这一天,母亲把饺子包好,下到锅里,让我看着锅。我拿着一本书,边看书边看锅,谁知书看得入迷,饺子竟煮成一锅粥。母亲又急又气:“大过年的,看什么书啊!”我内疚而懊恼,说什么也不吃这顿饺子,算是对我一心二用造成后果的惩罚。
但喜欢看书的习惯仍然改变不了,看得多了就看出一些门道。比葫芦画瓢,自己也动起笔来。写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后来一个机缘,对舞台演出节目有了兴趣,于是,相声、小品、快板、快书、坠子、鼓曲、三句半又一路“画”下去。
除此之外,这期间我还帮别人写过个人简历、工作总结、年度报告,写请柬、写情书、写婚书、写合同、写诉状、写悼词……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哪个没用?
二十多年下来,竟积攒了几十万字,经多方努力和支持,挑挑拣拣终于结集成册,正式出版了,取名《艺圃青青》。
新书出版,自然要和大家分享。
满怀欣喜地送书。起初,自然是先送一些志同道合的诗朋艺友。
朋友自是喜欢,手捧着书说:“你的这本书我就放在枕边看。”这让我感动。能放在枕边的东西那是多么珍贵和神秘啊。
还送一本给朋友,他吃饭时边吃边看。正上初中的女儿看到后一把抢了过来,看上几眼,竟看得入迷。爸爸不乐意,嗔怒道:“不要看与学习无关的书。”
女儿回道:“怎么没有关系,我看这书对我写作文很有帮助。”父女俩争得不可开交。
我知道后更是感动得一塌糊涂。急忙又送一本给他,来平息这场“争书”事件。
学习过山东快书这门艺术,山东快书讲究拜师收徒,要举行个仪式,仪式上师父要送徒弟一些纪念品,一般是一副鸳鸯板和一些表演的光盘等。自从我出了这本书之后,我的师父或其他师兄师弟每次收徒,送给爱徒的纪念品又增加了我的这本书,使得这本书平添了仪式感和神圣感,像接力棒一样,一送一接之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这么不经意地体现出来。
当然,也有让人尴尬的时候。朋友来访,闲谈之后,满心拿出书送他。朋友连连摆手:“我几年都不看书了,一看书就瞌睡。”
我只好无趣地把这个“安眠药”收回去,同时也感谢朋友的直率和真诚。
还有一朋友,素来知道他喜欢书,自然要送他。扉页上还写上几句客套话,签了名盖了章。
没过多久,我去他家,见他妻子正在卖废品,收废品的老人十分老练地整理着报纸书刊和纸箱之类,我猛然看到其中还有我的《艺圃青青》。我急切地夺了过来,问:“这本书也要卖吗?”女主人看也没看:“都卖,都卖,在这儿碍事,昨晚我们俩收拾了大半夜。”
我拿着自己的这本书,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愤然而去。是这本书占用了他们家太多的空间,还是这本书本身就是废品呢?
从此,送书便十分谨慎,再也不轻易送人了。
要送就送懂书的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要知道最是书香能致远,更要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想到这里,顺便在文章中插播个“广告”:《艺圃青青》,写得分明。曲艺作品,很大比重。散文诗歌,位列其中。雅俗共赏,由您评定。如若有用,免费赠送。外地朋友,地址写清。快递送到,费用我清。不为别的,蹭个网红。送书之后,我有声明:不可贱卖,善始善终。
《艺圃青青》,起这个书名的初衷原本还有出续集的计划,续一、续二,名字分别叫《艺圃花开》《艺圃硕果》。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非常普及,各种信息和知识扑面而来,快捷而方便。
书籍呢,在它们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是不是落伍了?
我还需要出续集吗?读者需要吗?
翻阅《艺圃青青》,里面有一篇故事《饺子宴》,讲的是全国道德模范裴春亮的感人事迹:大年三十,裴寨村的男女老少端着饺子来到裴春亮的家里,一致感谢裴春亮担任一村之长后,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这篇故事被沈阳军区文工团改编表演,参加了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的首场演出,演出非常成功。这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做的饺子“一锅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由“一锅粥”到饺子宴,也算为弘扬道德模范出了一点儿微薄力量。
书中还有一个快板《王杰精神代代传》,在王杰的故乡山东金乡县一所学校排演。操场上,千名学生同唱《王杰精神代代传》,场面格外壮观和震撼。
这不都是书籍的力量和魅力吗?
金乡的朋友除了送来学生们演出的光盘外,同时还带来一幅字画——纸寿千年。
太好了,我找到了答案,纸寿千年。
(作者系新乡市五金批发有限公司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