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9月11日 星期

以书的名义生活


一兵 (辉县市)

从小就爱读书,特别是读那些闲书。

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每当课间休息,校园里就会有一位骑着自行车、车架上驮着一只箱子的男子在校园里卖书,大都是《故事会》《啄木鸟》《莽原》《读者文摘》《知音》《读者》等课外书。

我经常买书,原因是兜里经常会装一两毛钱。一两毛钱,在那个时候就是有钱的人了。我的这些钱有时候是爷爷给的,有时候是我在爷爷床头的桌柜下捡的。

爷爷在村口的路边摆摊,一边修车,一边卖水果、花生、瓜子、鸡蛋饼、膨化香酥糖等小食品,晚上爷爷就开始在他床头的桌柜上拨亮忽闪着的煤油灯数钱。我也经常帮着爷爷数钱,钱也经常会掉到地上。第二天,我就能在爷爷的床头桌柜下面找到一两毛钱,我买书的钱就是这样来的。

读书多了,我的作文就经常成为范文,在语文课上被班主任读给同学们听。这个时候,我心里美滋滋的。

当兵后,我每月从微薄的津贴里拿出几元钱买喜欢的书。连队的图书室也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解放军文艺》一发下来,总是先被我拿去看。

看得多了,就会感觉报刊上的文章自己也能写。于是,就模仿着去写,偷偷地装进信封邮走,但基本都是石沉大海。当兵第二年,终于盼到了探亲假。探亲到家没几天,就收到指导员的电报,说我的一篇稿子被《人民军队报》刊登了,团政委想见见我,让我速归。我没有速归。当兵快两年了,好不容易回家一次,不到二十天的假期,奶奶还正在托人给我说对象呢。

等我休完假返回连队,指导员拿着我见报的那篇豆腐块在连务会上对我大加表扬,连着念了两遍。从此,我开始不断写作,短消息、小散文,写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投递。当兵五年,上了不足十篇稿子,到现在每一篇稿子的原件都珍藏着。

退伍后,我到了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那段日子,我在新乡租房子住,狭小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床,搁不下桌子,陪伴自己的书就都堆在了床上。成家后,读书买书的劲头依旧不减。孩儿他妈抓住了我的这个弱点,遇到家庭矛盾吵架时,就报复性地扔我的书。我就特别气愤,暴跳如雷:“什么都可以动,绝不准动我的书!”

随着书越来越多,原来的小书架放不下了,就又买了新书柜,亏啥也不能亏待了自己的书。买的书柜很上档次,和我漂泊多年的书们终于有了像样的新家,它们整整齐齐地列队入住新家,一个个和我一样很高兴的样子。

到河南电视台、《平原晚报》和《时代报告》工作时,看书更多。随着发表的稿子越来越多,就有了结集出版的念头。《在路上蓦然回首》是我出的第一本书,当时啥都想收录到里面,结果是“鱼目混珠“,反响平平。

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在新乡成立了豫北分社,我的文学之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报告文学集《心路》出版了,为村里写的《稻田书屋记》出版了。

这几年,我开始苦心钻研小说写作。哪位老师推荐一本好书,我就迫不及待地买来读,在读中寻找感觉,发现灵感,写读书笔记,摘抄妙言锦句。我发现很管用,小说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自己对写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提高。《大槐树底下》《古桥传奇》两篇小小说作品集诞生了。

从喜欢书到买书、读书、写书、出书……我在以书的名义生活。

喜欢书,更喜欢收藏书,谁出了本书,就想办法联系上作者,用自己的书和人家的书交换,收藏起来。了解到谁以前出过书,就在网上淘,出钱买。县城作者出过的书几乎都被我收藏了。

我把自己的家取名“稻田书屋”,以主人自居。自己曾经嫌弃的乳名“献文”也被捡起来重用起来。“稻田书屋”,如今成为了十里八村甚至整个辉县市的地标。不信你导航地图里收一下“稻田书屋”。

我现在在稻田书屋写小说。

(作者系辉县市胡桥办事处胡桥村“稻田书屋”主人)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