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慧 (新乡市)
那年,我在麻庵一个叫常家山小学的乡村小学当老师。
初为人师的我,第一堂课是给全班十几个孩子的复式授课。几间破旧的教室里没有讲台,把木板支起来刷上墨汁,就可以当作黑板用了。一根短小的教棍,一张缺了半块桌面的讲台桌。我走进教室,只听到“起立”,教室里便齐刷刷站立起一群穿着补丁衣服、满脸憨厚的孩子。尽管这节课我做过周密的准备,但还是有一点紧张。在我的慌乱中,“绞丝”旁术语也给读错了,可学生除了对我的“水平”从脸上流露出意外之外,并没有太多的讥讽。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淳朴期待的眼睛,我更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地教好这群孩子!
放学了,孩子们背起书包,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我送他们过了小桥后,又急匆匆地赶回学校。点燃柴火放进炉子里,开始自己动手做饭。一年到头,很少吃上新鲜蔬菜,倒是有学生时常拿来洋芋、萝卜干,还有他们每次放学后用铁丝扎成小圈捕获来的野鸡野兔。如果坚决不收,学生就会很委屈地哭鼻子,真诚的泪水是难以拒绝的。孩子们觉得,能为老师做点事情,他们心中会感到无比高兴和骄傲。而我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之外,对于学生的情意只能一次次地欠着。
就这样,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真正和山里孩子融为了一体。课堂上,手把手地教他们读书、写字、画画;下课了,和他们一起去山上捡过冬的柴火,在院子里打球做游戏。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山里孩子的淳朴善良和坚强能干。尽管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补丁摞补丁的书包,穿着露脚趾的方口布鞋,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吃苦耐劳和懂事。放学了,他们帮父母干农活、干家务,到了晚上才能趴在炕桌上写作业。
我的心纠结着、感动着。我不忍心离开这里,不忍心离开那群穿着补丁衣服的可爱的孩子们。但是我的父母一直操心我的婚事:“你已经二十多岁了,成了大姑娘了,和你一般大的女子人家都有孩子了。”母亲常常在我耳边唠叨着,到教委托人把我调走。
为了不让学生看见我的离开,我在学生考完试之前就已托人将行李带走。那天,我去整理我的一些杂物,起得很早。我收拾好东西,走出了学校,看着周围熟悉的一切,心中一阵酸楚。快要走出村庄了,我听到大树旁边有人哭泣。我走近一看,有我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还有那个村子里经常来学校串门的老人。我的眼睛湿湿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我在前面走着,他们在后面默默地跟着。我停下脚步,让他们回去,不要再送了,可他们说再走走,再走走……过了那条崎岖的羊肠小道,他们停住了脚步,点燃一串鞭炮为我送行。过路的人莫名其妙地看着,而此时的我眼泪已经夺眶而出,滴落在那条我常常一个人风雨无阻走的山道上。
如今,离开常家山小学已经好多年了。但我还是常常想起孩子们那一双双清纯、好奇、渴望的眼睛。不知那些孩子是踏破了故土世俗的约束还是接过了父辈肩上沉重的担子。
很多年后,我仍然在他乡继续着三尺讲台的人生。但时常想起麻庵常家山的一切,常家山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那里的一草一木;几间被烟熏得黢黑黢黑的教室、木制的黑板。但更让我时常想起的是从“a、o、e”开始到提笔写字的山娃娃们。不知那些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真的好想他们。每一次翻出那些老照片,我都会默默看着、想着、挂念着。站在他乡的余晖下,遥望常家山的去处,祈祷那里美丽富饶昌盛,遥祝孩子们幸福美满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