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7月2日 星期

一株扎根黄河故土的苇
——记长垣县苗寨镇后宋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太征
宋太征与村里的百岁老人宋自勤交谈本报记者李青春摄

□本报记者胡殿芳

宋太征的梦里常有一株芦苇摇曳着。那株苇拱破黄河滩白茫茫的盐碱地,泅入他的梦境,从此再未走出。

从19岁离开家乡,单枪匹马在外打拼,到3年前重返故土,成为全村致富带头人,长垣县苗寨镇后宋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太征自言,自己就是那株眷恋故土的苇。

后宋庄村背靠黄河,是典型的滩区村,贫穷落后的帽子曾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虽然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但与长垣县经济腾飞的整体情况相比,仍是“洼地”。

“故土难离。过去背井离乡闯荡,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现在回来,就是为了让全村摘掉“穷帽子”,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宋太征眼里闪过一丝坚定。

离乡,返乡——最难放下是乡情

7月1日,刚刚从镇政府商量完村里工作返回的宋太征,看着村头天然文岩渠波光粼粼,感慨地说:“真想像小时候那样跳进去洗个凉水澡,那才叫爽哩!”

宋太征没有时间跳进凉爽的渠水里游泳,一回到村委会,他就召集村委商讨布置麦后工作,语气舒缓却透着坚定。作为土生土长的后宋庄人,19岁以前,宋太征从未离开过家乡半步。他清楚地记得,幼年时家境贫寒,缺吃少穿,他唯一的乐趣就是夏天在坑塘河渠里玩水。不知道被呛了多少次水,不服输的他终于能够如浪里白条一般,潜游在茂密的芦苇丛里,抓到鱼虾就和小伙伴架火烧烤,美餐一顿。

和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宋太征努力读书,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后,他多么希望继续复读。可是家里弟兄多,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毅然放弃学业,背井离乡,加入刚刚兴起的“长垣防腐”大军,到外面去闯荡。

跑业务貌似风光,可冷暖自知。初到杭州,他住过每晚1.5元的上下铺,有时甚至一连几顿都吃不上饭。但这并没有吓倒宋太征,凭着芦苇一样的坚韧和不畏艰难的闯劲,一年多后,他挣到人生第一笔巨款:5万元。

从此,宋太征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跋涉,一干就是30年。

30年,他远离故土亲人,但家乡的一草一木时常萦绕心间,从未忘记。乡邻婚丧嫁娶,他从不缺席;公益事务,他积极参与,他在村里群众中口碑较好、威望很高。

地处偏僻黄河滩区的后宋庄村,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中事务处于半瘫痪状态,不正之风蔓延,为蝇头小利吵架骂街等现象时有出现。选一位敢为人先、能当家立事的带头人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第一人选的,就是宋太征。

但是,当县、镇领导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却拿不定主意了。

“公司恁多人要养家糊口,你可不能丢下大家不管。”“干好自己的事儿就行了,咱可不去趟那浑水儿。”朋友、家人的劝阻让他犹豫不决。

可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后宋庄村,那里有他的根,更承载着他无数美好的记忆。如今,别的村都越变越美,而自己家乡却丝毫没有什么起色,越来越落后,这让宋太征放心不下,也很不服气。

村里有威望的老同志、老党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当地领导也多次找他谈话,面对盛情与期待,宋太征决定听从召唤,回报桑梓。

2016年5月,他返回家乡,受命担

任后宋庄村党支部书记。

做好事,受委屈——最亲还是众乡亲

“如果说过去我是为自己努力,那么,今后我就要为俺村的父老乡亲打拼了!”肩负期待与重托,宋太征深感责任重大。

可是,后宋庄村的现状远比他预想的要差很多。村里道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寸步难行;路面狭窄,错个车都让人提心吊胆;一些坑塘堆满垃圾,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村委会破烂不堪,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

为了让村民真切感受到新班子的新气象、新作为,他一上任就走访老干部、老党员和有威望的群众,决定先从拓宽村内道路做起。

村里多年没有集体收入,一支笔、一张纸、一枚钉都要宋太征自己掏钱买。宋太征说:“我做生意这么多年,多少有点积蓄。再说,咱是老党员,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宋太征说干就干,村里的道路拓宽工程很快开工。

然而,好事多磨。

由于村子紧临黄河,地势较低,历史上多次被淹,村民纷纷把自家地基垫高,凸起的房基和延伸到道路上的台阶参差不齐。

修路首先得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宋太征本以为自掏腰包为大家办好事,肯定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谁知,实施过程并不顺利,遇到了不少冷嘲热讽甚至公开抵制。

村民宋自本的宅院在路边,高出路面1米多的地基紧临道路,需要铲平。面对前来做工作的村干部,宋自本态度强硬,坚决不同意。

宋自本是宋太征的本家叔叔,想到这层关系,宋太征亲自上门劝解。让他没想到的是,宋自本丝毫不留情面,一时动气骂不过瘾,竟然还动手打了宋太征。

毕竟是长辈,宋太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但心里感到很委屈,也很憋气。

这还不够,一天夜里,他接到一位村民的威胁电话,提醒他都是乡里乡亲的,做事不要太过分,否则,不会让他好过。

“想干点好事真难呀。”宋太征感慨不已。

此时,家人的劝阻接踵而至,“早就说过不让你趟这趟浑水,你不听,现在

碰钉子了吧!”“生那些闲气干啥,还是回来做生意吧。”

人到中年,生意场上征战多年,血脉中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倔劲儿在宋太征心头涌动。他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一次,他在河里游泳,身陷漩涡,幸亏被村里另一个孩子拉了出来,否则他早就没命了。他认为,乡里乡亲只有像芦苇一样根须相连、互帮互助,才能抵抗风雨。

“受点儿委屈就退缩,这事儿咱做不出来。最亲还是众乡亲,况且,咱还是一名老党员。”他满怀信心,继续坚持。

因为涉及个人利益,道路拓宽工程最难。但在宋太征看来,刚开始做生意时面对望不到尽头的困难,自己单枪匹马都能坚持下来了,现在只是少数村民一时不理解,多解释沟通,总能消除大家的心结。

最困难的时候,乡亲们给予了宋太征以支持。在镇党委、政府和广大村民的支持下,凭着一股韧性,宋太征顶着压力,终于完成了村里的道路拓宽工程。

走在平坦笔直的水泥路上,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宋太征为大家着想,把多年积蓄都投到村里的工作上,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村里早就发展起来了。

提到曾经动手打了自己的宋自本,宋太征笑着说:“他是长辈,乡里乡亲的我哪能计较,俺爷们儿早就和好了。”

看到村里的变化,乡亲之间的亲劲儿又回来了。前一段时间,村里征用宋自本的一块地准备安置拆迁户,宋自本爽快地说:“随便用,咋用都中,支持!”

道路拓宽工程虽然艰难,却在党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群众看到了新班子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宋太征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乘胜前进,他结合村民意见,在村西入口处出钱修建了3门4柱5楼、高15.7米的入村牌楼,雕梁画栋的牌楼与天然文岩渠交相辉映,成为村庄一景。

凝心聚力,发展壮大——最美还是俺家乡

宋氏是后宋庄村的大姓。传说中,村头曾有座乾隆年间修建的宋氏先祖坟茔,青石牌坊纹饰精美。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青石牌坊慢慢被黄沙掩埋。如今仍然健在的百岁老人宋自勤清晰地记得,他小的时候,青石牌坊被掩埋得只剩下上面的横梁,他和小伙伴经常骑在上面玩耍。(下转第二版)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