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4月2日 星期

迎春花开


迎春花开时节,始建于1966年的市殡仪馆迎来了隆重的授牌仪式,荣获民政部《公益时报》中国殡葬编辑部中国殡葬业专家委员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殡仪馆”称号,成为首批十家全国优秀殡仪馆之一。荣誉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笔者带你共同走近创造这份荣誉的群体。

在如今的新乡市版图上,如果非要在市区找一个中心点,人民路和劳动街交会处的城里十字依然是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同的地标。

顺着人民路从城里十字往东不过1公里,就是市妇幼保健院。每天,这里都会迎来一群新的生命,被爱、被祝福。

有些戏剧性的是,同样从城里十字出发,顺着人民路往西8公里附近,就是市殡仪馆。每天,都有逝者从此走完最后一程,被铭记、被怀念。

城里十字向西的这8公里处,因为与外界联系少,显得有些神秘甚至不被理解。但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坚守在这里,他们用爱和真诚、用艰辛和汗水,送逝者最后一程。

印象里不一样的殡仪馆

始建于1966年的市殡仪馆担负着市区(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开发区、西工区)以及新乡县遗体的接运、冷藏、火化及各项殡仪服务工作。

一提起殡仪馆,老新乡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场景是:没膝深的荒草、四处堆放的垃圾、随时可能坍塌的围墙,低矮的殡仪厅、水泥板加砖坨子垒砌的简陋的骨灰堂以及黑烟升腾的烟囱。

当然,这些都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殡仪馆,随处可见浓浓的人文氛围。大门内是一个平坦宽阔的广场,广场正中央一座日月同辉的金属雕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主楼上方“回归自然,完美人生”8个金色大字宽慰着前来吊唁的人们。院内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宛若花园。

“我们可是全省惟一一家通过两个ISO认证的殡仪馆呢。”市殡仪馆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管理员郑华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自豪。

原来,2004年,为完善和改进殡仪馆的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市殡仪馆研究确定了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努力打造花园式殡仪场馆。那段时间,全馆上下一点点摸索着建立两

个管理体系所需的所有档案,在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涵盖评审控制程序、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等近20万字的材料,然后带领全馆人员按照标准逐一落实。如今,通过认证,任何一具遗体从接运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即使是火化遗体用油、燃烧粉尘标准,管理体系里都有严格的指标控制。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改革不断改扩建,如今不仅馆容馆貌、设备装备已达到国内殡仪服务单位先进行列标准,该馆规范的管理服务流程也通过了ISO9001认证,还参与了《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起草与修改,以及国家殡葬业各类工作标准的起草与制订。

“哭笑不得”的职业

殡仪馆本身是个充满伤感的地方,你对人家笑,好像说明你不严肃,很轻佻;你跟着家属严肃起来,还怕被误会板着脸服务态度不好。

于是,在这个院子里工作的人们,上班要学习的第一课,竟然心照不宣地成了把握哭笑之间的分寸。

郭彬所在的业务科要办理所有丧葬业务的费用结算,此外,还会经营一些小的丧葬用品。“馆里的骨灰盒,因为材质

和设计造型不同,从最便宜的300元到数千元,一应俱全。我们尊重事主的选择,只介绍,不推销。”郭彬说,馆内所有的丧葬用品都是经过层层招标,保质保量选定的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物价也都经过物价部门的层层审核。

29岁的焦作女孩徐瑞晨3年前进入市殡仪馆工作,平时就住在殡仪馆的宿舍里。有几次,徐瑞晨晚上从市区打车回殡仪馆,出租车司机根本不去;尝试网约车,又没人接单。如今,没啥重要事儿,她晚上就尽量待在宿舍不出门,倘若和朋友聚会,她一定要确保朋友晚上能送她回去她才会去。

接运科副科长任玉明记得,有次在接运遗体时,有位去世几天才被发现的逝者,因为天气炎热已经腐烂,即使是临终前手里还攥着几百元现金,家人甚至都不愿意拿回去。

干了一辈子遗体接运工,接运科50多岁的老接运工赵金广对遗体的腐败味儿尤为过敏。“丝毫不夸张,接运这类遗体,老郭几百米外都能闻出来那种味儿,而且一闻就要吐。”

“吐又怎样?谁不是一边吐完,又返回来把遗体运回去!”任玉明说,像这类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最怕有些家属因为不好意思不说清情况,工具没带齐,有时

候还得回去拿专业设备。

“你们干这个,工资一定可高吧?不然为啥干这个?”

“你看我21年工龄,这几年工资涨了好几次,如今每月4100元,再加上去年才开始发的绩效工资,平均每月再加上1000元,全部加起来,大概每月5000元。这算不算高工资?”多年来,这样的问题,回然科科长唐胜利不知道回应过别人多少次。

让逝者体面,让生者安心

2015年,顺应社会需求,市殡仪馆组建了首支殡仪礼仪队,殡仪主持人李杰就是那时候应聘到礼仪队的。

李杰记得,有一次,一名男子深爱的妻子因病去世,他找到殡仪礼仪队要求为妻子办一场追思会,呈现给妻子生前的亲朋好友最后最好的一面。李杰不仅反复跟殡仪美容师沟通,为逝者化好最温馨的妆容,遗体周围布满了鲜花,还在追思会上特意选择了相对舒缓的哀乐,不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男子更加悲痛。

“我们礼仪队员陪着他在火化间跟妻子告别时,他含泪背过身去的样子至今回想起来都让我动容。”李杰说,有不少人会问他是不是见惯了生

离死别,都麻木了?事实上,上班4年多,每次看到这种阴阳相隔的场面,他都忍不住流泪。但作为殡仪主持人,他只能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用自己的服务让逝者体面离去,让活着的人尽量宽心。

而对于殡仪美容师王西民来说,掌握遗体告别前的化妆时间非常重要,既要妆容自然,还要保证告别仪式中间,遗体不因温度差而继续解冻造成妆容破坏,面部结霜出水等问题。这些话说着容易,做起来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无论是比较显要的人物,还是普通农民、街头流浪汉,或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孩,来到这里,都是一样的。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亲人,让他们体体面面地离去。”王西民说。

甘地曾说,“生由死而来。”

10多年前,市殡仪馆主任王忠洲将火化科更名“回然科”,取“回归自然完美人生”之意。

在他看来,生命一如这春日里怒放的迎春花,顺应自然轮回,随着春去春又来,迎春花又开。但若能生时绚丽,逝时静美,便是最好的宽慰。

新乡殡葬人,就在生命尽头的驿站,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代娟)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