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艰辛的风俗习惯革命。近年来,为破除落后的殡葬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的新风尚,结合城市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环境革命等工作,持续开展以“节地、生态、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墓、生态墓地建设、惠民殡葬等,我市财政投入殡葬管理资金达559万元来倡导移风易俗,鼓励生态安葬,推进绿色殡葬。
惠民殡葬温暖人心
早在2015年,我市实行了殡葬惠民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惠民之心、爱民之举,是实施阳光殡葬、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殡葬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切实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使我市绿色生态殡葬得到社会认同,平安文明祭扫得到群众支持,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国防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殡葬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发展需要,殡葬惠民政策做到全体市民普惠。
生态安葬传承文明
以政策为支撑,推广绿色、生态、文明的丧葬新理念。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生态方式安葬逝者。我市推出以树葬、草坪葬、花葬等为主的生态葬式。以宣传为导向,推广节地生态安葬、生态葬法奖励政策等内容,使生态葬法逐渐为人们接受。以时间为准绳,广泛推广生态节地葬法任重道远。在火葬区,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和骨灰立体安葬等方式,倡导选择节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区,倡导选择节地型遗体墓位以及遗体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同时,还要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鼓励和支持选择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葬式葬法。
政策宣传转变观念
人们的殡葬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既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包容进步有关,更与惠民政策的实施和持续大力宣传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生态墓地规范化建设等,出台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工作、节地生态葬法政策等。“生态”二字已深入人心,并且落实到各个细节中。经过多年的努力,骨灰葬入墓地等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丧葬新风逐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推进生态祭扫树新风,殡葬习俗改革在创新中求发展。通过鼓励群众采取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栽种绿植、踏青遥祭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引导群众绿色、生态、文明祭扫。无论在市级公墓还是乡村公益性公墓,每到祭祀节日,人们有的手捧鲜花,双手合十在墓碑前静默哀思;有的在墓前鞠躬叩首,对先人致敬并表示深切哀思;有的悉心擦拭亲人墓碑,把无限思念化作掌心的温度。
与时俱进人民满意
展望未来,基本殡葬服务要实现从适度普惠到全面普惠转型,殡葬惠民工作要继续深化,需要在殡葬惠民实践中加以引导和规范。要在实施殡葬惠民补贴的同时,加强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宣传力度和殡葬改革的引导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殡葬惠民和殡葬改革政策,营造良好的殡葬改革社会氛围,把政府资金补贴、优惠政策等着重向促进殡葬改革深化的方向倾斜,完善殡葬惠民政策体系,提高殡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严格殡葬管理法规监督,实现殡葬惠民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发展。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宣传推广,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走上绿色生态、现代文明殡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