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河北省就业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吴昱昊 李一凡 吴永立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正深度推动经济社会变革,重塑就业形态。河北省主动融入这一趋势,推进数字化转型,2024年其大数据产业收入达305.6亿元,增速居全国首位,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为河北省就业带来重大影响,催生了数字技术相关新兴岗位、推动传统岗位数字化升级并拓展灵活就业渠道,但也使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还存在岗位需求与劳动者技能错配、区域失衡、就业保障政策滞后、校企协同机制缺失等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促进河北省高质量就业的对策,旨在通过精准施策与协同发力,破解就业结构矛盾问题,激活就业增长动能。
一是校准技能供给,填补岗位需求缺口。首先,在破解岗位需求与技能错配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政府要定期组织企业梳理岗位技能需求清单,明确新型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企业层面要准确提出对于各技术岗位的要求和必备技能,对接省内高校相关专业,从而推动高校根据清单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真实案例教学课和实操课的课时。其次,为求职者提供渠道和平台,使其明确自身技能和意向岗位的适配程度,以防求职者盲目学习技能。各招聘平台应开发免费工具,将求职者上传的简历、职业经历进行分析,生成个人技能报告,明确缺什么技能以及掌握哪些技能能够快速就业,使其了解自身条件在意向岗位中的竞争力和适配程度,并带有目的性学习,以替代过去盲目学技能、盲目考证的传统模式。
二是优化区域就业生态,抵挡人才外流。1.利用薪资杠杆缩小差距,针对省内重点数字经济企业推出阶梯式薪资补贴,从而让企业有动力和能力提高核心技术岗位的薪酬水平。按照各地区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设置补贴标准,当这些地区岗位的年薪能达到京津同类岗位薪酬的一定比例时,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予补贴,这样既减轻企业加薪的成本压力,也让岗位薪资更具竞争力,从而吸引求职者,带动就业。2.靠省内产业协同留住人才,在唐山、邯郸等工业基础好的省内城市,规划数字转型协作区,主动承接京津数字产业的外溢功能。在此过程中,不能只一味追求引进数量和速度,更要同时做好人才引进配套设施建设,除了给入驻企业减税降费,还需要把人才公寓、学校医院这些生活设施与产业园区同步进行建设,让人才在这里既能寻找到与京津同水平的发展机会,又不用承担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可以有效遏制人才外流。3.借助跨区域协作,打开人才流动通道。政府协助企业搭建起京津冀数字业务合作的常态化对接平台,推动京津企业把不需要集中在核心城区的业务转移到河北,这既能帮助京津企业降低运营成本,也能给河北增加一批数字岗位,带动省内就业。对于京津数字人才,推出人才返乡创业支持计划,例如给予返乡人才启动资金支持和办公场地优惠等,打通人才回流的渠道。
三是优化就业失业保障政策,增强就业缓冲力。1.保证劳动者失业保障的延续性。人工智能为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取代了一些基础性岗位和流水线工作。针对技术替代导致的失业群体,可以适当延长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期限,在失业人员参加转型培训期间,额外发放生活补助,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放宽技能提升补贴的申领条件,允许失业人员用培训期间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申领补贴,避免因流程繁琐影响转型积极性。2.强化就业专项培训与创业扶持的精准性。企业和招聘机构应根据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动态调整培训内容,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平台操作等转型急需技能设计培训课程,提高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3.建立起就业岗位变动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应建立数字技术应用对岗位影响的监测网络,定期收集传统产业岗位替代率、新兴岗位增长数据,形成区域就业风险评估报告。对岗位替代风险较高的行业和地区,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同步启动定向培训计划,通过这一联动机制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冲击。
四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提升教学就业衔接。1.推动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动态衔接,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设计联合委员会,企业定期派驻技术骨干参与教学研讨,结合行业技术迭代节奏明确数字技能相关专业的核心知识点与实操要求。高校根据企业反馈,每学年调整课程模块占比,将企业现行技术标准与典型业务场景纳入教学案例,确保课堂内容与产业实践的同步性。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高校应突破以讲授基础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高校将实践教学延伸至企业真实应用场景。引入企业主流技术工具与操作平台,由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训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从项目拆解到方案落地的全流程训练,缩短毕业后的岗位适应周期。3.构建校企深度互动的长效机制,校企之间应将浅层次合作升级为制度化协同,高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权责。企业开放部分实验室资源与技术资料,高校则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培训与技术咨询支持,使高校教学资源反哺产业、产业需求滋养教学。
〔吴昱昊系河北中医药大学财务处助理会计师;李一凡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在读;吴永立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河北省人力社会资源保障课题科研合作项目《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对河北省就业影响及对策》(课题编号JRSHZ-2025-011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