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复合型会计
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周斌

  数字经济时代,复合型会计硕士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被赋予新的内涵,需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一、与特定行业融合,形成特色

复合型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不只局限于传统会计领域,还能在经营管理、运营策划、市场营销等多个非传统会计领域寻求发展机会。这种跨行业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够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在不同行业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强调制造业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与会计应用;南京邮电大学面向信息通信行业、电商行业等,培养具备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合肥工业大学结合信息管理、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等科研优势,探索会计与财务的智能化变革与数字化转型。高校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结合行业开展特色培养,优化配置校内外资源,让学生在全面、深入了解某一行业后形成专业化、系统化思维。

  二、与不同学科融合,交叉培养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会计职能面临转型,企业对高水平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学科交叉培养能够发挥高校优势,形成专业差异化,同时提升复合型会计硕士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其强大的理工科背景,引导会计硕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学习与企业经营实战相结合,为学生的研发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平台;厦门大学举办“冠亚·群贤”交叉学科工作坊,邀请会计学、经济学、人工智能、法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介绍最新研究动态,开展学科跨界交流,丰富财会专业内容研究;华东政法大学依托经济法学的丰富经验,开展会计与商法的交叉学科研究。学生在交叉培养环境下,拓宽了会计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视角与思路,为其学术研究与就业方向开辟了新路径。

  三、与政企研融合,协同培养

复合型会计硕士更加侧重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政企研学协同培养。其涉及多个主体、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弥补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立信、致同等会计师事务所及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财会审产学研联盟”创新实践基地;湖北经济学院构建了校企协同培养“六个共同”模式,包括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平台等,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全链条;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山市审计局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政府引导下,以高校为核心整合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相关资源,建立资源协同机制,深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系新乡学院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2023SJGLX352Y)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