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纪理论
对当前村级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曹彦军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尤其注重“铁的纪律”,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从1921年成立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国外党纪理论和立足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党纪理论。本文既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纪理论的思想渊源,又阐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纪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以期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供历史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党纪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对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探索中提出了自身的党纪理论,这些思想也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纪律建设,对早期共产党人党纪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认识到党纪在无产阶级政党发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强调纪律严明的重要性。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恩格斯同样认为,若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集中化的行动能力以及系统的斗争策略,将会“得到一个早期基督徒那样的畏缩胆怯的而又阿谀奉承的组织”。另一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他们逐步认识到纪律不是要求他人硬性地服从,而是应当培养自觉的纪律。同时,他们也认为纪律与民主并不冲突,纪律应当建立在自由讨论与批评的基础上。恩格斯曾认为纪律是“成了习惯的团结一致,即旨在实现一定目的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纪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指明党内的纪律是铁的纪律。陈独秀在《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共产党是一个决战的党,因此他的严密组织和铁似的纪律,如同军队一般。中共早期之所以重视纪律建设,是因为党内已充分认识到党纪的重要性。张申府认为“纪律是共产党之魂”,而“共产党之所以强在此,共产党之能成功在此”。罗亦农认为无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列宁党,而列宁党有5个组织的根本原则,其中前三条便是“每个党员都须积极的在党的某种组织之下参加工作”“铁的纪律”“中央集权制”,强调铁的纪律就是使无产阶级的组织内部团结和其工作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存在和得到胜利的根本条件。
针对党纪的形成问题,党内主要有以下两点认知:第一,共产党的纪律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共产党乃是最实际的党,他的种种计划作为都是因实际为实际而起,不能以实际问之的党算不了共产党。党纪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革命斗争的锤炼中不断发展完善,才最终得以成型。第二,共产党的纪律是具体的,与党的实际工作相联系,并非空洞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施用纪律的目的在于集中党的威权,拯救组织上的松懈,加紧党员群众的革命行动。因此,党的纪律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于如何运用于革命的行动。
党纪的实践在于如何让党员认同党纪,从而达到党员能够自觉遵守纪律的成效。对此,党内进行了如下的思考:第一,党内要注重解释党纪,并且使党纪适用于党员。党内的纪律解释要使党员明白“党的纪律有服从之必要”。第二,关注纪律约束与党内民主的关系。需要在讨论和批评后,使得党内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决议,这样才能保证党员避免“盲目的机械式的服从”。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纪理论对当代村庄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至今已经走过百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加强纪律建设是党一贯坚持的重要举措,充分保证了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是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壮大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显著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纪理论的内容,阐述其对基层党的纪律建设有何启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关注早期党纪理论对村庄基层党纪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明确“党纪教育是强党之基”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强调“铁的纪律”,充分认识到党纪是政党存续与发展的根基。而党员对党纪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直接决定党的纪律性能否从文本规范转化为组织现实。所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已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党纪教育,强调党员在学习后自觉服从纪律。如今,纪律建设贯穿党的百年历程,党纪教育也是党的永恒课题。2024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对党员党纪学习教育体系进行优化与升级,体现着党中央对党纪教育的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纪律建设离不开党纪教育,党纪教育能够强化党员的纪律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党纪的重要性,对党纪保持敬畏之心。第一,关注党支部的教育作用。如今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纪律建设第一责任人,通过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实现党纪教育的常态化。第二,重视党纪教育的针对性及其方式的多样化。党纪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农村党员的年龄、居住地和务农时间,立足乡村实际,确保党员能够“看得懂”“听得懂”党纪教育的内容。
(二)构建“纪律约束下的党内民主”
中国共产党早期既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应严格服从纪律,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重视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此种认识体现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党内政治生态。这一历史经验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纪律建设,为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提供政治保障。第一,基层党组织要畅通民主渠道,鼓励党员在党的立场和纪律框架内积极建言和理性批评。农村基层要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议事厅,一方面监督党员干部履职情况,另一方面为村务管理建言献策。第二,教育引导基层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纪律”与“民主”的辩证关系。党员干部既要严格遵守党纪,杜绝乱作为;又要在纪律允许的框架内积极作为,不可“怕问责”或“躺平”不作为。同时,以上举措还能保障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确保党员积极为党和人民服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纪律保障。
(三)坚持“纪律从实践中来”
中国共产党早期强调党纪源自实践需求,其规定是具体而切实的纪律要求,并根据国家和党的实际情形进行调整和完善。坚持“纪律从实践中来”可以为新时代基层纪律建设克服形式主义提供重要思路。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新修订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坚持“纪律从实践中来”能够使基层党纪规定精准聚焦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整治基层“微腐败”,保障政策落实和资源合理分配,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发展环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吸收和借鉴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党纪理论的基础上,已经结合组织发展状况和革命实际对党纪的产生和运用作了较为系统的解释。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党纪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关注到党纪对于政党发展和革命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这些早期探索所蕴含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持续深化纪律建设和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源流和理论支撑,其当代启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和升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人才支撑和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助力。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