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娥 杨旭红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持续推进的教育语境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已从单一技能导向,转向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的价值体系构建。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其核心诉求在于实现护理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培育面临多重现实困境: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机械叠加导致育人逻辑割裂,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结构性短板制约人文教育效能,传统课堂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难以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护理职业所需的人文关怀、伦理决策等核心素养培育陷入形式化窠臼,与新时代护理教育的育人本质要求存在落差。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课堂的固有边界,探索思政元素与护理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路径,成为院校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将聚焦这一教育实践中的痛点问题,尝试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师能力建构、课堂形态重塑等维度展开系统性探索,力求为推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从“要素拼接”向“价值共生”的范式转型提供实践参照。
一、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困境
(一)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与人文素养内容融合不够深入
当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理念悬浮”整合的困境,思政元素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呈现机械式拼贴特征。部分课程设计虽在章节末尾增设人文主题模块,但未能从护理学科核心价值体系出发,构建思政要素与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以《护理伦理学》为例,教师习惯于通过单维度案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疏于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临床实践中“救治理性”与“患者情感需求”的冲突张力,致使人文精神培育沦为抽象概念复述。教材体系侧重技术规范,对护士角色认知、生命伦理决策等深层价值议题的叙事呈现明显不足,这种割裂式的内容架构不仅弱化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效应,还导致学生形成“技术优先”的认知定势,难以在复杂医疗场景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实践转化。
(二)教师课程思政与人文素养融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与人文素养融合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群体的能力短板较为突出。部分教师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停于表面,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立场、健康中国战略等宏观理念有效融入护理学科具体教学场景,致使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衔接生硬。而在人文素养教学领域,不少教师依旧依赖传统经验式讲授,对叙事医学、关怀伦理学等前沿理论缺乏系统认知,使得案例分析内容陈旧、深度欠缺,难以契合时代发展对护理人文教育的新需求。此外,部分教师在情感引导、价值观辨析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存在明显不足,课堂中常出现思政教育说教化、人文知识碎片化的倾向,学生难以在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层面产生认同,严重影响了人文素养培育的实际效果。
(三)课堂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人文素养培育的情感体验需求
当前教学实践在情感体验维度存在明显短板。护理人文素养的本质是对患者情感需求的敏锐感知,但多数课堂仍停留于教师讲、学生记的平面化传授,鲜少采用角色扮演或叙事反思等立体化教学方法。比如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教师虽会列举典型病例,却未构建病房环境中的矛盾冲突场景,护理学生既无法感受患者焦虑时的心理波动,也难以体会诊疗决策时的道德困境。同时,机械化的评分标准过度关注知识点的准确复现,忽视了护理学生的共情能力、价值判断等隐性素养的发展轨迹,导致人文关怀成为教案中的口号式存在。这种情感联结的断裂,使课堂中的人本理念难以转化为临床实践中温暖有力的照护行为,造成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二、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人文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策略
(一)构建思政元素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院校应以护理学科核心能力为基点,对课程内容框架进行系统性重构,搭建起“思政—人文—专业”三维融合的课程模块。院校可先从护理实践场景中提炼思政与人文的共性主题,如“健康公平与基层护理”“生命尊严与临终关怀”等,并将这些主题转化为贯穿专业课程的纵向主线,打造“理论课—实训课—临床见习”层层递进的内容链条。同时开发跨学科融合的案例资源库,在选取典型临床案例时,同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伦理以及患者文化背景分析,例如在“慢性病管理”课程中设计“老龄化社会中的家庭护理责任与医者仁心”综合议题,让学生从政策、伦理、技术等多个维度寻求解决方案。院校还要建立课程动态优化机制,结合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护理角色等医疗热点事件更新教学素材,使思政与人文内容始终和专业前沿、社会需求保持同频。通过这种模块化的重组、主题化的串联以及动态化的迭代,院校将推动思政元素与人文素养从“机械叠加”迈向“基因式融合”。
(二)加强教师课程思政与人文素养融合教学能力培训
院校要构建“理论研修—实践演练—反思提升”一体化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以加强教师课程思政与人文素养融合教学能力培训。在理论层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开设专题研修班,着重剖析护理学科与思政教育、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点,通过“护理实践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诠释”“叙事医学与患者主体性建构”等主题讲座,助力教师掌握跨学科知识转化的逻辑思路。实践层面推行“双导师制”临床教研合作模式,由思政专家与护理骨干教师协同设计教学方案,针对“护患冲突中的伦理决策”“多元文化护理沟通”等典型教学情境开展联合备课及模拟授课活动,切实增强教师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教学行为的能力。同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及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收录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以及同行评课反馈等资料,为教师提供对比分析、自我诊断的参考依据,促使其在持续反思中改进教学策略。这种系统性的能力建设举措,有助于突破教师在课程思政与人文素养融合教学中“不会融”“不敢融”的实践困境。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人文素养培育的情感体验
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人文素养培育中,院校可以情境沉浸与主体参与为核心构建“体验—反思—重构”的阶梯式教学方法链。在知识输入环节,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搭建高拟真护理场景,设计如“ICU临终患者家属沟通”的VR模拟任务,让学生在应对家属愤怒、悲伤等动态情绪反馈时,综合运用伦理原则与沟通技巧,通过多结局触发机制深化对复杂人文议题的理解;在认知内化环节,可推广叙事教学法,引入患者自述视频、护理日记等真实叙事素材,组织学生以“故事解构—情感标注—价值提炼”三步法开展小组研讨,从具体的患者治疗经历中析取隐私保护、社会歧视消除等思政命题;在行为转化环节,可创新“伦理辩论剧场”等混合式活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临床伦理困境,在即时投票、专家点评中多视角审视自身决策的价值导向。此类方法通过技术赋能与互动设计,将情感体验从“旁观式认知”升级为“具身化实践”,可切实提升人文素养培育的感染力与持久性。
结语
护理专业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人文素养培育课堂教学创新,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范式的深层转型。研究通过架构“思政—人文”双层课程体系,搭建教师融合教学能力发展生态,创设情境化与互动性兼具的课堂实践场域,为突破人文素养培育瓶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这些策略不仅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与伦理敏锐度,还于情感共振过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伴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护理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场景必将迎来新的拓展空间,而课程思政的深层次创新仍需坚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逻辑,持续探寻价值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协同共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造就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饱含仁爱之心的新时代护理人才,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探索不仅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跨学科的范式参考,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王娥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副教授,杨旭红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024年度“自治区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专项研究课题:知识图谱驱动的《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MSGZS2024-04);2024年度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课题:应用型高校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课题编号:2024S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