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周敬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长期积累的宝贵成果,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各民族中展现独特风采的重要象征,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和繁荣兴旺提供了源泉与动力。高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如何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水平并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实践路径为切入点,旨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助力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作为思政教育素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网络平台,学生既可以接触到西方哲学,又可以了解东方传统文化、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及思想动态,这些内容为学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维度,为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网络平台上信息庞杂,要想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错误的信息所诱导,做出损害自己以及社会的行为,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是应对此类挑战的关键路径,其自基础教育阶段起便深度整合于课程内容之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认同。在高等教育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师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人与自然方面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逐步提升学生的判断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保持正确的认知。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思想素质的实践活动,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理解多元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更为多元的文化。当前,受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其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多元文化的融合速度越来越快。如何正确看待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二是通过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冲击时可以保持理性,以辩证的思维来处理问题。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善良、正义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要培养具备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就要做好思政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中,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 “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2.1搭建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整合过程中,思想理论、历史脉络、艺术形式、道德规范的融合至关重要。教材内容思想理论版块应融入儒家“仁礼”思想、道家“无为”自然观念等哲学思想;版块下设置具体的主题,比如“修身齐家”“家国同构”主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身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根据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大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理念与社会责任教育结合,“知行合一”思想则可以融入实践育人环节。同时,为实现思政教育学习资源与数智时代发展相匹配,思政专家、教育工作者就要对思政教育的教材内容进行定期审核、更新和完善,删除过时信息,加入社会新的议题与热点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思考能力,对授课内容始终保持新鲜感和获得感。

  2.2创设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政实践场景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的思政实践场景。例如,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短视频课程、图文解析形式,系统讲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历史背景;并设计互动问答模块,引导学生思考“孝道文化”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关系。在线下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探讨文化体验与价值内化,可组织学生进行木雕、陶艺等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专注、精益的文化内涵。同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走出去,例如可以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为学生创建更为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实践任务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任务的完成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

  结语

综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具备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核,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作用也更加显著。如学习儒家“仁义礼智信”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自觉识别并抵制不良诱惑;“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等思想则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将继续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这既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传承阵地,也能将青少年培养成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