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晓娜

  近年来,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社区的发展与普及催生了形态多样的网络亚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感。思政教学中,网络亚文化通过“梗文化”“表情包”等形式削弱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部分网络亚文化宣扬“躺平”“佛系”等消极的人生态度,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奋斗精神,不仅影响了个体价值观的塑造,还会动摇社会共识。面对这一问题,需深入研究应对网络亚文化对思政教育消极影响的策略,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路径,从而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认知观,形成文化价值判断能力。文章深入分析了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冲击,解释了影响机制,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助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助其更好地应对网络亚文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1.1价值观导向模糊

网络亚文化充斥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短视频、弹幕、网络社群信息繁杂,许多亚文化内容通过夸张的表情符号、简化的口号传递情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惯用娱乐态度看待复杂问题,认为所有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从而渐渐失去对价值标准的敏感度。亚文化的内容生产主要是为了吸引流量,许多话题用词夸张、断章取义,大学生在频繁接触后会误把片面信息当作事实全貌,从而作出不正确的价值判断。社交平台上传播的内容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后容易形成一种矛盾的心态,既享受这种叛逆带来的新鲜感,又会在内心怀疑内容的真实性,导致在遇到现实中的道德困境时既不想深究对错,也不愿坚定立场,产生了思维惰性,从而陷入随波逐流的状态,难以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

  1.2主流思想认同弱化

网络亚文化的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特定的暗号、规则、话题,大学生在参与话题讨论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看到的听到的都在强化圈内的共识,当其习惯了用圈内视角看世界时,就会对主流思想产生不信任,从而对思想政治课本里的理论、新闻里的政策越来越缺乏耐心。如饭圈文化会用“打榜”“控评”定义偶像价值,电竞圈将操作技术作为能力评判标准,不同圈子设定的内部标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成员会自发维护圈层规则的正当性,从而获得一种心理归属感。亚文化还具有很强的传播优势,内容创作者利用十几秒的短视频来调动受众情绪,冲击了爱国主题在主流宣传中以历史叙事为主的形式,而在亚文化中年轻人往往选择以点赞转发来完成爱国“仪式化”表达,很少将爱国有效落实于行动,弱化了主流思想认同。

2.应对网络亚文化冲击的策略

2.1强化核心价值观引导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内容也多为短平快的信息,学生已习惯于这种信息呈现方式。教师应将正确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习惯的语言表达,在学习集体主义时,结合学生反映的宿舍矛盾、小组作业责任分配等实际情况来分析,让价值观来指导这些问题解决。网络亚文化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把教育场景延伸到学生常浏览的网络空间,可以在B站开设账号,用动漫混剪来传达家国情怀;也可以在学生常参与的社交平台发起话题讨论,让学生用亚文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价值观的看法与理解,在与他人的讨论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认知。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具体实践,在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引导学生观察孤寡老人真正需要什么,自身可以为其提供什么帮助或者社会应在哪方面进行完善等。在实践中,学生将重新认识自己所接触到的文化理念,识别其中的偏颇内容,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加深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2.2优化主流思想传播形式

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网络亚文化的优势——语言趣味性,并借鉴这种表述来进行课程教学。在讲马克思主义里的“资本逻辑”时,教师可将学生每天点的外卖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讨论平台算法是怎么把配送时间越压越短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中可逐步理解平台背后的劳资关系变化。关于劳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就进行过相关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理解平台抽成规则,从而理解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讨论国家出台政策保护外卖“小哥”权益的出发点,强化主流思想认同。同时,教师还应当丰富主流思想传播形式,将思政课程内容的重点提炼为知识卡片、三分钟音频课,在短视频结尾留个开放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既符合学生碎片化阅读习惯,又能保持思想深度。当前,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只作为听众,他们希望参与主流思想的解读。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用二创的方式解读政策文件,而平台则需要把握底线,对学生创作的明显歪曲的内容及时进行纠正。这样既能丰富主流思想的传播形式,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结语

综上,网络亚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文章提出思政教育要注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从而使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内化。教师应正视网络亚文化背后的情感诉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帮助其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建立稳定的价值判断力。后续,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构建“主流价值+亚文化元素”体系,借助青年自发的内容生产力,促进正确价值观与思想理念的传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

  (作者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