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霍刚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战略部署当属“大思政课”理念,本文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路径展开,试图梳理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可操作的优化实施路径,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及实效性。
1.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基础与问题分析
1.1“大思政课”理念推动融合发展
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问世,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宣称,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时段、全方面育人体系的搭建。教育部和各级高校也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专业课程融合发展,延伸育人平台,充实育人素材,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独立课程”向“协同育人”战略过渡。
1.2当前高校融合现状概述
在实践环节,高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方面仍存在明显弊端,教学内容的融合交叉不足,众多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结合未达紧密程度,使价值引导内容表现出生硬、脱节的情况。同时,教师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体系,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教学合作多依赖个别自发行为,缺乏制度性安排。
1.3面临的主要挑战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推进尚面临诸多阻碍。教师思想认知上有分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同程度欠佳,觉得其会削弱教学内容专业性,缺少主动结合的意愿;课程内容的整合难度极大,各专业课程均有自身知识架构,怎样将思政内容自然地嵌入专业课程,需要高水平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资源扶持;管理机制与政策保障尚需改进提升,目前高校在考核激励、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安排等方面的支持尚显薄弱,弱化了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2.1完善制度机制保障融合推进
推动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紧要任务是从制度层面打造有力后盾。高校需紧密贴合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要义,以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实操性强、切实有效的融合发展实施细则,建设完备的管理机制及制度体系,为思政元素顺利融入各类课程提供制度后盾;需构建科学恰当的激励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杰出的教师及教学团队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激发其教学激情与创新活力;还需对融合课程的教学标准与评价指标进行细致分类,明确思政教育涵盖的内容,保障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实现顺畅衔接,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指南,有效减轻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随意及盲目现象,提升教学规范及系统化层次。
2.2构建多元协同教学团队
高校要实现课程思政既定目标,不能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独自作战”,要借助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教学合力,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形成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加入教学方案拟订、教学实施操作与教学效果测评,促成思想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协同前行。组建教学共同体,冲破以往的学科壁垒,带动不同学科教师实现资源共享、观念碰撞及经验互学;设立特定的教研工作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针对性培训,强化教学案例的沟通与研讨,不断强化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设计、表达及融合创新本领,进而促成校内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聚力场域。
2.3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式
在课程筹备阶段,需着重把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增强课程的价值引导与育人功效。可凭借内容渗透、情境融合、隐性嵌入等途径提升教学感染力与教育实效,在经济、法学、工程等课程教学中,融入贴合学科范畴的社会热点事件话题、时代使命担当要义、职业伦理践行案例等素材,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进行价值教育。高校宜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用优质课程案例凸显融合成果,打造从校级到省级的精品课程资源,助力课程资源库的搭建及共享,为各类专业课教师提供优质教学模板及素材支撑,有效缓解教师教学设计面临的难度与压力。
2.4强化过程性与多维度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课程思政落实落细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评价体系中提高学生过程参与的权重,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互动、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热情,促进其思想认同的自觉形成。同时,高校应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能力构建系统性考核标准,涵盖教学设计中思政元素的体现度、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与接受程度等。通过构建“过程+结果”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互补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引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成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通过优化制度机制、构建协同队伍、创新教学构思及完善评价体系,融合路径渐趋明朗。然而,实现融合发展仍需多方合作与不断探究,高校应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恰当调配资源,筑牢制度后盾,驱动“三全育人”体系落地生根发芽,着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特性、针对性与实际成效,造就品德和才能兼具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