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诗歌审美互鉴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孙舒 张锐 徐嘉
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以“古典文明与现代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古典文明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在贺信中指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2000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东西方古典文明交相辉映,共同为人类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洞见。回溯历史,中西文明、文学间的交流自古有之,古典时期的中西经典诗歌以及诗人的诗思相通、相融,中希两大古老文明隔空交流、呼应,构成了世界文学中审美意义的共建与共享。
一、审美的对称性
中西古典诗歌在文字叙述结构中均具有鲜明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体现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样的故事叙述结构除了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审美张力。
古希腊《荷马史诗》在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中均体现了二元对立。《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整体情节布局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神的斗争”和“人的斗争”。《伊利亚特》中神的战场分为赫拉、雅典娜一派和阿弗洛狄忒一派,人的战场则分为希腊联军一派和特洛伊一派。除了情节布局,《荷马史诗》通过塑造勇敢、聪慧、美丽的英雄和胆怯、愚蠢、丑陋的懦夫,实现了二元对立。在《伊利亚特》第十卷中,奥德修斯和狄奥墨得斯夜入敌营探秘,对二者的描写与对敌方探秘者德隆的描写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他们像两只善于追赶动物的猎狗,在林间追袭一头受惊的小鹿或野兔。”在屈原的作品中,同样呈现出善恶、忠奸对立的状态。在《天问》中,诗人谈及:“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这里比干为商纣王的叔父,直言劝谏,忠勇果敢,而雷开,为人谄媚,善阿谀奉承,二者形成了性格和道德上的鲜明对比。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于盛衰荣枯的描写也体现为两极相生相存,如在《杂事十二首》中诗人写道:“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二、豁达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和希腊古典时期的叙事背景和内容虽有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折射出相同的传统价值观,体现了中西古典诗作的共同体意识。
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是一个愿意为了荣耀而献出生命的人:“我随时愿意迎接死亡,只要宙斯和其他的不死神明决定让它实现。如果命运对我也这样安排,我愿意倒下死去,但现在我要去争取荣耀。”阿基琉斯作为史诗中的英雄,勇敢、刚毅,对国家忠诚,抱有对家族和民族的责任感。我国诗人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中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体现出他豁达洒脱的人生观。尽人事,听天命,立善留名,是诗人追求的生命至高境界。这里,二人的价值观都是传统并具有家国情怀的。
孔子认为“诗可以群”,坚信文艺能在人与人之间缔结情感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者坚信,文艺能够“团结人民”。处在文明灿烂时期的中西古典诗歌,运用优美和充满哲思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审美和相通的诗思,在时空上完成了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通和交流,表达了古老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情感认同,构成了古典诗歌的审美共同体。
(作者孙舒系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张锐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徐嘉系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党的二十大专题)《历史叙事视野下中西古典诗歌的审美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145209618;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QUZLTS-JG2023024;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PBLL教学理念下的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Z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