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江欣

  “双减”,毋庸置疑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学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双减”政策影响下中小学发生的变化

  1.学生课后作业量大幅减少。

自“双减”政策施行以来,中小学生每天的课后作业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不会再有课后作业,中、高年级的作业量也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而初中生的作业量则会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这就确保了孩子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更能保证孩子的作业完成质量。

  2.家长的教育负担减轻。

“双减”政策施行后,教育部门明确规定课后服务在中小学全覆盖,同时严禁学校变相给家长布置辅导作业。简单来说,课后服务就是在正常上课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自行完成课后作业,同时教师要进行课后辅导,辅导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书本知识,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辅导。课后服务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为家长解决了辅导作业的难题。

  二、“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1.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双减”政策的首要工作重点就是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双减”之后,很多校外培训机构被全面整顿或禁止,家长无法利用校外培训机构为孩子寻求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辅导,这就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正当的“补课”来弥补成绩上的不足,成绩较好的孩子也无法通过校外培训获得更好的提升,在当下这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由升学问题引发的担忧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实施“双减”政策以后,学生的成绩能否得到保障,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一个问题。

  2.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虽说家长不再需要帮助孩子批改辅导作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再需要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适当调整教育方法,开拓教育视野,同时要注重家校合作,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以便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再者,“双减”政策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相关学科类的培训,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毫无作用。为了适应国家教育形势的新变化,校外培训机构可以适当作出调整,整合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向素质教育靠拢,从而进行转型,校外培训机构也可以发挥其教育功能,实现其育人价值。在“双减”这个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社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完善课堂教学全过程。首先,加强教研活动,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组要集思广益,同时在教研活动中要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料;其次,注重课堂实效,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活用教学方法,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取得成效;最后,重视教学反思,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只有通过课后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掌握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其次,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学会运用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注重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最后,作为教师,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内心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总之,“双减”政策的实行,无论是对学生、家长,还是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实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在“减负”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界的永恒话题,也是“双减”以来一直奉行的理念。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