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跨学科融合路径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侯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2020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还设立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旨在打破传统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界限,推动跨学科融合和教学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在新文科视域下,跨学科教学已成为提升课程质量和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传统教学主要集中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和文学史的讲解。然而,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加深,仅限于文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综合素养的要求。跨学科教学通过将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研究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文学课程,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维度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一、外国文学课程跨学科融合路径

  1.历史背景的融入。文学作品通常创作于特定历史背景,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历史事件、社会背景进行作品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例如,在讲授美国文学时,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等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种族问题。

  2.哲学思想的引入。文学作品常常反映作者的哲学观念和时代精神。在教学中,结合哲学思想对作品进行分析,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核。例如,在讲解存在主义文学时,可以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作品中关于自由、责任和人类存在的命题。

  3.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研究能够为文学分析提供广阔的视角。在教学中,通过文化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析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文化现象、民族特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解《红与黑》时,可以结合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变化,讨论作品中体现的个人主义和社会阶层流动。

  4.社会学视角的运用。许多文学作品探讨了社会问题,如阶级、性别、种族等。在教学中,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例如,在讲解《简·爱》等女性主义文学时,可以结合社会学的性别理论,探讨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

  5.艺术欣赏的引入。通过将文学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在讲授19世纪欧洲文学时,可以引入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通过对比绘画和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表达,探讨自由与革命的观念。

  二、外国文学课程跨学科实践探索

  1.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同一文学作品,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分析《罪与罚》时,一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动机,另一组从法律和社会正义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行为。

  2.翻转课堂与自主学习。在课前布置相关学科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获得必要的学科背景知识,在课堂上更深入地参与到文学作品的讨论中。

  3.跨学科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完成跨学科项目,将文学分析与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和报告。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文学作品,通过历史背景研究、文化现象分析、哲学思想探讨等方式,完成一篇跨学科的论文。

  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本文系郑州师范学院“新文科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编号 :JSJY-23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