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革命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程世利 陈宝安

  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和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要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广挖素材、广拓平台。地方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库,映射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救亡图存、谋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印迹,是振奋民族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宝贵教材。地方革命精神资源丰硕,如仅浙江一省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革命精神至少有13种,将这种宝贵教材有机融入“纲要”课,既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有益于地方革命精神社会教育功能的释放。

  一、高校“纲要”课需要地方革命精神

  地方革命精神是“纲要”课教学科研的宝贵资源,“纲要”课要讲清、讲透地方革命精神的历史、价值,并用地方革命精神对青年大学生“塑形”“壮骨”“铸魂”。

  (一)用地方革命精神对大学生品格素养“塑形”。品格是树人的关键,高校大学生个人品格素养的塑造是高校思政课的重中之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其身正不正,需要参照物,这一参照物,单靠理论灌输,形式难免有些单一。而引入地方革命精神,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更能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格。

  (二)用地方革命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壮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圈层化、去中心化趋向明显,西方错误思潮、腐朽思潮借助网络等隐蔽渠道、依靠算法技术对大学生开展重点“围猎”。面对“三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通过讲述本乡本土的英烈事迹,帮助大学生增强理想信念,补足理想信念的“钙”。

  (三)用地方革命精神对大学生政治信仰“铸魂”。信仰是致远的动力,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影响,崇洋媚外、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事件时有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以往的思政理论课没有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或摇摆不定,或模糊朦胧,而在地方革命精神的介入下,大学生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态度将更加明朗。

  二、高校“纲要”课要用好地方革命精神

  “纲要”课欲力除传统思政理论课照本宣科、填鸭教学的思维定势,应在接地气、出新意上下功夫,立足地方革命精神,用本乡本土的英烈事迹、时代榜样、发展成果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一)要把准课程特点,将革命精神内容有效融合。地方革命精神诞生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等时期,寓于救亡图存、谋强求富的实践,要在“纲要”课的课程体系建设构思中,根据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与革命精神内容有效融合。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相关内容时,引入“萧山围垦精神”“浙商精神”等显然更应景。

  (二)要对标校园生活,将革命精神风貌生动联结。“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纲要”课要摆脱传统的思政理论课范畴的限制,横向联结其他课程,纵向开拓第二课堂、实境课堂,使“纲要”课教学更接地气。因此,要注重联结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娱乐,挖掘革命精神相关的红色故事,并将其与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红色电影和话剧等融合,使革命精神借助校园生活更具象化、形象化。

  (三)要接轨社会实践,将革命精神内涵紧密联系。地方革命精神的创生不仅有马列主义原理指导,有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帮助,更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实践硕果。要用好地方革命精神,就是用革命精神的科学内涵指导社会实践,用革命精神蕴含的干事创业的思维、方法、理念指导社会实践。如带领大学生深入海岛实地考察,让大学生感悟爱国精神。

  三、地方革命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多维路径

  “纲要”课需要地方革命精神,各地革命精神资源丰富,以浙江省13种革命精神为例,高效融入这种乡土素材,能使“大思政课”感染力更足、实效性更强。

  (一)创新方式方法,让有意义的课程有意思。“纲要”课吸引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实效的关键要素。应借助新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融媒体平台,以AR、VR、3D打印等先进技术方式和微视频、微话剧等表现形式,呈现革命精神相关故事、革命人物和时代先锋事迹、革命精神文化资源等,拉近“纲要”课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时,便可以导入音乐剧、舞台剧,让受众感觉讲授更有意思。

  (二)丰富教学内容,让有意思的课程有深度。思政课教学过程主要是说理的过程,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坚信“四个选择”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地方革命精神相关历史人物、革命先辈事迹,填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细节,让说理更充分、论证更详实。如在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主题时,便可以引入见证浙江人民奋斗创业历程的典型革命精神,包括“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千鹤妇女精神”和“南堡精神”等,论述先辈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

  (三)关注学生需求,让有深度的课程有温度。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较为鲜明,自主意识较强,社交生活娱乐圈层化现象较为普遍。思政教师应该适应大学生猎奇、求新、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群体特点,以革命精神相关的本乡本土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导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如在“纲要”课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引导学生感悟红十三军先烈竭诚报国、誓死战斗的宝贵精神,实现以情动人、以情化心,让思政课“滚烫”起来。

  作者程世利系嘉兴南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宝安系淮安市洪泽区市场局四级主办。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资助项目“整合与互动:浙江革命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编号:22JDSZK179);202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党建专项(高校)课题“守正与创新:用浙江红色文化构建沉浸式党史育人新模式”(编号:2023DJG022)和嘉兴南湖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编号:2385180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