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勇 田子超
深化认识
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预防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离标本兼治、以治标促进治本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教育保护挽救干部的需要,是净化优化政治环境、让中原更加出彩的需要,是奋进新征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务必提升站位,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功查办一起案件,好比打赢一场战争。我们不仅要能打赢胜仗,更要善于“打扫战场”,扩大“战果”,搞好“战后重建”。开展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就是在案件查办后,通过深入剖析发案原因,研究案发规律,找准制度漏洞,做好防范和整改续篇文章。我们应该在受到警示教育的同时,在强化不敢腐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中深刻领会,在对典型案例剖析中深刻反思,在开展警示教育中深化认识,真正把标本兼治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抓住关键
扎实开展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
抓好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标本兼治,突出案例剖析,紧盯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统筹做好事前抓教育预防、事中抓惩治预防、事后抓制度预防“三篇文章”,以案促教、以教促改、以改促建,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效果。
标本兼治、以案促改,核心在“析”。做好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首先要筛选好典型案例,筛选梳理好典型案例和分析好案件发生根源,找准案件发生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根源,发现岗位廉政风险点,形成可整改的漏洞或问题清单。对此,我们不仅要从本地域认真挖掘和筛选出几个典型案例,以熟悉的事教育自己的人,强化警示教育效果,查找工作制度漏洞和岗位廉政风险点,以案为鉴,从中提供可参考、能借鉴的鲜活例子和改进方向。同时,还要对本系统和本部门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汲取教训,以案促教,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不断深化警示教育效果。
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关键在“促”。如何将典型案例反映出的问题与实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相互印证,并在单位中以思想上的学习教育、作风上的自查自纠、制度上的完善健全等方式加以整改,是标本兼治、以案促改的工作关键。我们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参与其中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深刻理解典型案例反映出来的廉政工作症结所在,结合自身职能和权责、岗位定位与特点,做到主动查找制度漏洞和廉政风险点,主动预防,把防微杜渐作为工作的关键环节。
标本兼治、以案促改,目标在“改”。标本兼治、以案促改的目标是从制度、思想、作风等方面齐发力,以前车之覆辙为省自身之镜鉴。我们要结合案件深刻剖析自身,查找漏洞与不足,从根本上逐渐完善制度、提高思想认识,从制度和思想因素上根除违纪行为发生的土壤,从案件中查找原因,从思想上重视整改,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从制度上规范用权,真正实现标本兼治,不断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不当看客
切实置身于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
党组织是坚持标本兼治推进以案促改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靠前指挥;领导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标本兼治、以案促改工作;纪检监察人员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协助党委(党组)抓好工作落实。部门要及时筛选提供典型案例,纪检监察机关和案发单位要有效衔接、有机结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注重协作配合,着力常态常效,形成不能腐的制度机制。
作为机关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化思想认识,时刻绷紧廉政勤政这根弦,坚决抛弃“看戏”心态,真正从别人身上汲取教训,把没病当作有病防,以案为鉴,以案示人,以案促改,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严格约束自己,守住党纪底线,不碰法律红线,慎独、慎初、慎微、慎欲,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要以案为鉴,切实做到“五防”:一是防信念动摇的“深坑”。纵观腐败分子失足的轨迹,很多都是在利益和诱惑面前,丧失了信仰、迷失了方向,一步步滑向自我堕落的“深坑”。这种“自作孽”式的堕落,尤其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保持警惕。二是防套牢自我的“缰绳”。“先正自身,始可行事。”要对自己时刻严格要求,做洁身自好、克己慎行的表率。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沉溺于私心杂念,不加强生活纪律约束,甚至沾染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做出伤风败俗、引发公愤的事来,必然会损害单位的形象,也辱没了党员的身份,还会给别有用心的人留下把柄。到最后,只能是作茧自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养成严谨的生活态度,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和不良嗜好,警惕自我套牢的“缰绳”。三是防“人情网”的笼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学这些关系网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如果让人情因素蔓延到权力领域,就有了“碍于情面”“身不由己”之说,随之而来的是打着人情幌子的“礼尚往来”。我们要警惕身边那些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人,远离所谓的圈子,抽身你来我往、投桃报李的人际关系,分清贿与礼、公与私、情与法,不为人情所扰,不为私情所惑。四是防掮客所搭的“危桥”。透过一些腐败案件,我们总能发现这样一群“神人”的影子,他们本身与我们的干部素不相识,但却具有巨大的能量,凭借一套熟练的运作方式,游走于权钱交易之间,在其中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这样的“桥”或许是一顿饭、一次聚会、一场活动,通过这样的“桥”引见、沟通和撮合,有的干部便与那些对自己手中权力虎视眈眈的人结识了,最终一回生、二回熟,半推半就地走上违纪违法之路。殊不知,这样的“桥”是腐败的催化剂和中转站,是会把自己引向万丈深渊的“危桥”。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每一名干部一定要警惕这样的“危桥”,不该吃的饭不要吃,不该赴的宴不要赴,不该结交的人不去交。五是防“糖衣炮弹”的袭击。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推进,明目张胆送上巨额贿赂的越来越少。但是我们党员干部仍要警惕那些“小恩小惠”。一些“围猎者”以此腐蚀我们的干部,与成百上千万元的受贿比起来,这些“小恩小惠”会让一些干部不仅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沉浸于“温水煮青蛙”的快感中。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小恩小惠”看似不起眼,但危害切不可小觑。毕竟,恩惠即使再小,依然也是裹着糖衣的“炮弹”,暗藏着“围猎”的杀机。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温水煮青蛙”式的腐败,克服小事无妨的侥幸心理,增强道德操守和纪律意识,小心被“糖衣炮弹”击中,保持“金刚不坏之身”。
(作者分别系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长,市大东区办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