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田玮
民俗是各国家、民族、地区聚集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稳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延续的生活风尚,是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精神、艺术等层面的一种文化现象,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性和独特性著称,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生存根基的农耕文明和手工业逐渐衰落,一些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因此,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剖析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到当代设计中,使其重新焕发新鲜力量是非常紧要的。
彭德在《雅与俗的对流》中指出:“它既是艺术变革者抨击旧艺术模式的武器,又是艺术守旧者抵御现代艺术思潮的堡垒。历史上没有一个时代的美术家像现在一样如此广泛而自发地热衷于民间美术。”滕凤谦撰写的《民间剪纸传统主题纹样与“物候历法”》拉开了从中国文化深层角度研究民间艺术造型的序幕。左汉中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以现代所处时代文化的崭新背景作为观照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着眼点,从造型表象、内涵及美学分析的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民俗艺术造型的不同样式和审美意蕴。英国民俗家查·索·博尔尼提到“民俗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留物”,这一观念极大地影响到早期中国民俗学家对于民俗的界定。美国学者阿兰·邓迪斯(AlanDundes)解除了“民”的阶层限定,认为民俗的享有者可以界定为任何人类群体,将民俗的内涵扩大到整个传统文化领域。
皖北地区地处广袤的淮河平原,勤劳朴实的皖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耕耘,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民俗艺术。南依淮河、北临黄河的河流分布,构成了皖北地区与苏、豫地区沟通交流的天然走廊,促使了皖北地区民俗艺术南北风格兼容模式的形成,这些民俗艺术包含了皖北人民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涵,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以皖北地区民俗文化为着手点,从地理、历史、人文风情等方面研究皖北民俗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脉络,探究皖北民俗文化形成的背景及影响因素。皖北民俗图式记录了民间社会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朴素的审美意识,蕴含着皖北文化最本源的文化特征,对图式内在结构的研究是探寻皖北乃至整个安徽民俗文化变迁及本质特征的基础。民俗图式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从内容到形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了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情感需求,是民俗风貌最具普遍性的代表。我们从具象的民俗事物,如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方面探析皖北民俗文化的独特属性。皖北民俗文化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皖北剪纸、皖北建筑、皖北泥塑等,通过对其美学研究,深入了解皖北地区人民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丰富文化研究的内涵。还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皖北民俗文化进行全面记录和保存,如对民俗活动进行视频拍摄、对传统技艺进行三维建模等,建立皖北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或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与现代科技结合,探索利用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身临其境体验皖北民俗文化,开发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民俗文化APP或小程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融合,结合皖北地区的旅游资源,探讨打造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或旅游线路,如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美食;与其他产业联动,推动皖北民俗文化与创意、设计、影视、音乐、动漫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其传承,有助于揭示皖北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找寻皖北民俗文化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之道及皖北民俗旅游的发展之路,促进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安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重大项目“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设计学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2021sx096);蚌埠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一流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2023jyxm6);2020年校级新文科教学研究项目(2020XWKJY5);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2AH051898);2018年校级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8SK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