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思政课——让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微视频相遇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沈田青
如何让高校思政课不再枯燥抽象,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灵活的实践形式、丰富的实践内容、创新的实践载体,力图改变传统思政课的封闭场域,让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微视频相遇,以微视频教学“小切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大目标”。
一、立足时代需要
“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崭新样态,其本质具有实践性,迫切需要善用“大思政课”切实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走出“小课堂”,才能突破理论的限制,让学生在“大课堂”中直观地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和面对现实。
二、创新内容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实施已有11年。近5年,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载体“微视频+”的“行走思政课”和“镜头思政课”模式,增加了“红色经典”“我爱家乡”“政策宣讲”“青年之声”和“我心中的思政课”5个栏目的微视频制作,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穿、基地参观与暑期调研结合、社会调研与视频作品对接。
三、突出特色亮点
(一)实践对象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共覆盖学生人数6万余人,组织大学生拍摄微视频作品5000余部,思政课变得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有效解决了思政课亲和力、实效性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课程设置的“独立性”
清晰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属性,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六门思政课携手合作,形成“六课同频”“师生联动”,践行“大思政”理念,引领学生成长。
(三)运行过程的“三融合”
场域上“学校+社会”融合,开设“走出去”的“延展思政课”;内容上“参观+调研”融合,构建“覆盖式”的“行走思政课”;载体上“报告+视频”融合,打造“体验式”的“镜头思政课”,将传统暑期实践调研报告与“微视频+”有机融合,让实践教学“演着上、拍着上”。
四、收获成果经验
(一)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增强
微视频制作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学生兴趣度高,学生利用手机或其他媒体工具,以思政元素为主线,讲述家乡变迁、讴歌时代故事、描绘青春风采。通过自演自拍、自编自导、自制自创的微视频课程实践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成长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通,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成效十分显著。
(二)学生自我体验的价值感增强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微视频作品申报。2024年,学院报送的作品《国旗伴我成长、青春闪耀光芒》获评微视频全国比赛二等奖;202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比赛,6月份获《中国教育报》爱国主义微视频征集优秀奖2项。
(三)教师科研探索的沉淀度增强
依托实践教学的实际做法和长期积累,该课程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1项,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新乡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课程推广借鉴的辐射性增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省内一些高校和场馆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了良好的校际校地合作关系,为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落地的经验做法。围绕本课程开展的研究成果在省、市部分高校有一定的影响力,研究成果被新乡市教育局借鉴采纳,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教学工作范本和实践资源。
思政课实践教学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把“被动学”变成“主动做”。大学生热衷的思政微视频制作,聚焦“青春与时代”的链接,用自身行动诠释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悟时代脉搏”的期望,展现青年一代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作者系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理路与推进路径研究”(22JDSZK063)的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五维一体’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2SYJXLX115);2024年度新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立项“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路径研究(2024JGLX301)的系列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