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的实践进路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朱庆玲

  数字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是一个涵盖教学主体、智能技术、育人场域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系统。数字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高校突破育人场域的时空限制、打造思政课教学新图景带来了新机遇,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挥数字智能技术助力思政课智慧教学发展的作用,就需要在加强整体系统治理、打造育人场域、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协同推进。

  一、坚持系统观念与整体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维度协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环体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程度的关键所在。凝聚社会共识,达成治理思路的一致,可以促进数字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环境的优化。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下,努力实现思政课建设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立足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战略地位,建立起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技术逻辑、价值逻辑等底层逻辑的清晰认知,打造智能化底层环境,做好价值辨析,明晰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统筹社会、学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建立官方主导、学校牵头、企业支持的混合教学模式,加强校企社协同联动,使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范围、技术运用等方面同向发力。此外,教育部门、高校和企业等主体应统筹制定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运行管理制度,优化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明确技术研发人员、思政课教师、在线学习系统运营人员等不同主体的分工与合作、规范与边界,实现数字智能技术对思政课赋能的有据可查、有理可寻。

  二、打造虚实结合的育人场域伴随智能化底层生态环境和基础数字设施建设,线下实体教学场景与线上数字空间逐步融合,数字思政生态初步构建,思政课从现实物理场域延伸至虚拟空间场域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将线下思政课教学场景(如课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源,打造“指尖课堂”“云课堂”等线上学习场域,选择虚实交互构建“沉浸式”课程等丰富的在线教学形式,以高效便捷和直观立体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鲜活呈现,持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真正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同时,高校还要实现虚实场景的联动,建立线下与线上的联动机制。思政课数字平台开发、机器人“沉浸式”互动满足了高校师生在资源获取、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然而,思政课的情感温度与价值引领,需要数字空间场景化落地,在线上搭建与线下教学目标匹配的互动场景,进而将学习成果从线上迁移,同步到线下课堂进行深度复盘,思政课教师在线下课堂点评指导,让“线下课堂—线上辅助”两者相互支撑,实现教学联动。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社会化和教化的过程,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技术创造的产物都应该服务于这一根本。数字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对思政课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发起了冲击,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字素养。

  一是辩证看待数智技术,守住思政内核。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数字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结合对人的价值塑造、思想观念树立、情感认同等有提升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明晰以数字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工具化理念,首要目的仍是突出教育的本质而非过分重视形式。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好“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的平衡,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谨防“只见技术不见人”“为了技术而技术”的错误倾向。二是主动学习智能技术,提升应用能力。智能化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程度将远胜现在,面对新兴数字智能技术驱动的信息革命,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主动拥抱新变化。要注意的是,学习智能技术无须追求“全而精”,高校围绕思政教学需求,掌握核心实用技能,将数字智能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信息检索、学情分析、内容生产、反馈评估等方面,如在基础数字工具应用方面,熟练使用与思政课相关的数字工具,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在数字资源检索方面,教师要掌握资源筛选能力,善于辨别网络素材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避免使用低质无效或导向偏差的内容。

  (作者系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系2024年蚌埠学院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向研究”(编号:2024SK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