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刘晓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共同归属、共同利益、共同价值的认知与认同,其核心在于“多元一体”。从历史维度看,自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起,各民族通过迁徙、交融、互鉴,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现实维度看,它体现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紧密协作,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坚守。这种意识并非否定民族特色,而是在尊重多元差异的基础上,强化“中华民族”这一整体认同,是新时代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必要性

  (一)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部分势力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破坏国家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形成抵御外部风险的“统一战线”,为国家发展营造稳定的内部环境。例如,在边疆地区,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遏制了分裂思想的渗透,保障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二)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民族地区多位于西部内陆及边疆地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打破地域与民族间的壁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政策的推进,正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让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草原文化的豪迈到江南文化的温婉,从雪域高原的信仰到岭南大地的务实,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强化民族凝聚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夯实认同基础

  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讲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涵。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内容,打破地域与语言限制,扩大教育覆盖面。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隔阂壁垒

  推动建立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例如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等举措,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信任。此外,鼓励跨民族婚姻、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强化制度支撑

  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兼顾各民族的特殊需求与整体利益。一方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它既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各民族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也需要在现实中积极探索,通过思想引领、交往交融、政策保障等举措,不断强化各民族的整体认同。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携手并进,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系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