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的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与体验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喆

  一、理论基石:文化基因的解析与空间叙事的内核

  (一)文化基因的概念与层级解构文化基因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功能单元,置于历史街区研究语境中,可将其系统解构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级结构:物质层基因作为文化最外显的载体,具体表现为街巷肌理的组织模式、院落空间的构成形态、典型建筑元素的造型特征,以及特色建筑构件与古树名木等物质实体;行为层基因则通过动态的社会实践赋予空间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传统市井活动、周期性节庆习俗、地方手工艺制作技艺以及特定的邻里交往模式等方面;精神层基因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深层结构,涵括了价值观念体系如耕读传家和义利兼顾的伦理取向、群体的审美偏好、地方信仰传统和集体记忆构成。这三个层级共同构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文化基因谱系,为系统解析历史街区的文化本质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空间叙事与意义场域的建构

空间叙事理论认为,空间不仅是事件的容器,其本身也是叙事的媒介。历史街区的空间叙事,即通过有组织的空间元素与序列,向体验者讲述关于地方历史、文化与生活的故事。一个成功的空间叙事能够将冰冷的物质空间转化为充满情感与意义的场域,激发体验者的共鸣与认同。

  (三)文化基因作为空间叙事的本源脱离文化基因的空间叙事是空洞的、杜撰的,容易陷入商业化的景观复制。因此,空间叙事设计的首要任务,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对街区固有的文化基因进行系统性解码——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梳理、口述史访谈等方式,识别、提取并理解其核心的文化信息。

  二、实践路径:从文化基因到空间叙事的转译设计

  (一)转译的核心原则

在历史街区文化基因的转译与空间叙事构建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真实性、体验性、层积性三项核心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始终尊重历史原真性,所有转译行为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文化基因解码基础之上,强调对历史本体的创造性诠释而非主观篡改,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体验性原则主张以人的感知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场景全面调动观者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重感官通道,营造具有沉浸特质的空间体验,实现文化传递的情感共鸣。层积性原则则要求正视历史信息的历时性特征,在保护与更新中完整呈现不同时期的痕迹层叠,促使传统元素与现代诉求形成有机对话,展现文化演进的自然脉络与共生智慧。这三项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尊重历史本质又关注当代体验,同时包容时间维度的完整理论框架。

  (二)文化基因的叙事转译策略

在历史街区空间叙事的构建过程中,文化基因的转译需要通过系统性的设计策略实现。首先,通过主题凝练与故事线构建,从纷繁的文化基因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叙事主题,进而将分散的文化要素有机串联,形成逻辑连贯的叙事脉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叙事结构的空间布局手法,将文学叙事结构映射于物质空间序列之中,通过空间尺度与序列的精心组织,引导体验者形成完整的情绪演进轨迹。通过符号的提取与再现,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基因元素进行现代转译,形成统一的视觉叙事语言,并将其系统运用于环境设计的各个层面。最终,借助场景的还原与活化策略,通过传统节庆复原、数字技术介入等方式,使静态的历史空间重新获得动态的生命力,实现文化记忆的当代延续。这一系列策略共同构成了从文化认知到空间体验的完整转译路径。

  三、价值目标:多维体验的建构与文脉的赓续

  (一)体验的多元化建构

基于成功的空间叙事构建,能够系统形成多维度的深度文化体验体系。首先,通过逻辑清晰的叙事脉络,引导参与者深入理解街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文化价值,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验,获得知识积累与思想启迪。其次,借助富有感染力的场景营造与情感化的故事叙述,有效激发参与者的乡愁记忆、文化好奇与价值认同,形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建立起个体与场所之间的情感联结。最后,通过互动装置、手工实践、特色美食等参与式载体,将参与者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具身化的行为体验中完成文化实践的社交互动与身体记忆。这三个维度的体验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从理性认知到情感共鸣、再到行为实践的全方位文化感知路径,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认同的升华。

  (二)文化认同与地方精神的重塑当居民与游客通过多维体验,深刻地感知到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时,便会从内心生发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对于重塑街区的地方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创新驱动与可持续发展

以文化基因为本源的创新设计,能够避免同质化的商业开发,塑造街区独特的文化IP。这不仅能吸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更能催生文创、数字媒体等新兴业态,为街区注入持续的经济活力,形成“文化保护—体验提升—经济发展—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历史街区在当代的生命力延续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

通过科学地解码文化基因,并创造性地将其转译为动人的空间叙事,能够将历史街区建设成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枢纽,让深藏于砖瓦之间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当代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续的鲜活体验,最终在新时代的城市图景中,响亮地奏响属于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乐章。

  (作者系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教学创新团队《环境设计一流专业创新团队》(2023cxtd4);蚌埠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来安县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景观优化研究》(2024YYX78Q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