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上雎鸠,在河之洲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关雎》发生地探寻
李剑波
《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诗歌史的开篇,闪耀着独特的光芒。3000多年来,《关雎》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纯朴的艺术魅力被世代传颂。
《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有很多作注者,对《诗经》进行注解的主要人物包括毛亨、郑玄、孔颖达等。关于《关雎》的发生地,唐代之前的注疏中均未提及,作注者仿佛遵循了由来已久的共识,没必要多此一举。宋代以后,人们逐渐对《关雎》的发生地有了争议。弄清这些问题,还是应该从古诗本身的内容中去寻找。
一、争议起因
宋代义理之风盛行,欧阳修、朱熹等人开始把带有理学色彩的阐释融入对《诗经》的讲解之中。欧阳修《诗本义》曰:“诗人见雎鸠雌雄在河洲之上,听其声,则关关然和谐;视其居,则常有别;有似淑女匹其君子......淑女,谓太姒。君子,谓文王也。”朱熹《诗集传》云:“河,北方流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太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欧阳修、朱熹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就是毛注“后妃之德”,除此之外并没有见到其他方面的充分论据。关于毛注“后妃之德”,历代《诗经》研究者都有不同阐释。汉代的郑玄和唐代的孔颖达认为,“后妃”泛指人妻。清代的学者尊重客观事实,经过细致研究,认为“后妃”为“太姒”无据可考。“《大雅》推文王德业及文王婚娶、太姒世家甚祥,《关雎》无一字及之”。
周朝初期相比夏商时代出现过政治开明的现象,但毕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等级森严,贵贱有序,家国一体,皇权至上。很难想象一个富甲一方、呼风唤雨的诸侯王,敲着鼓、弹着瑟,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诗经》三百零五首诗,孔子只对第一首诗《关雎》作出过评价。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特别崇拜的人就是礼乐制度的奠基人周公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话更像是孔子对民间一些普遍事物的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深沉的感情,爱情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关雎》也是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刻某一个地点产生的爱情故事。近现代的学者对《诗经》的研究逐渐摆脱注疏,就诗而论,探求原意,在分析《关雎》的主旨时不再提及“后妃之德”,认为“后妃之德”与《关雎》的原旨是相违的。
二、《关雎》发生地《诗经》中自有划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在地域上又分为15国风,乃15个不同地区诸侯国的民歌、风谣。《国风·周南》便是《诗经》中15国风之一,是指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的民歌。由于采集地域广阔,又不便各自为编,故统称“南”以示南国之诗。
西周初期周成王时代,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尚书·洛诰》)。陕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即成周),统治东方诸侯。
《关雎》既然被划分在《国风·周南》中,那么《关雎》的发生地只能从《国风·周南》的地域范围内寻找。
三、关上雎鸠
《关雎》中的“关关”解释为鸟叫声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无法解释“关关”的具体含义情况下的一种牵强附会;有的学者认为“关”就是城关,“关关”就是进城和出城的意思;有的学者认为“关关”叠用是表示众多;有的学者认为“关关”是表示雌鸟和雄鸟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重复字符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已经有学者就此进行过论述,其来源是甲骨文的“上”字。“上”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两短横,古文字书写比较麻烦,为了便于书写就把叠用字的第二个字写成“上”字,表示这个字和上边的字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复符号“~”。《诗经》从采集到编纂成册历时几百年,这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人传抄。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把“关上”误写成“关~”。“关上雎鸠,在河之洲”更能体现诗的含义,也有利于诗的兴起。
周武王两次到过孟津,第一次会盟各路诸侯,第二次率兵攻打朝歌。这说明孟津在当时已经是重镇。孟津是黄河边的古渡。关上的斑鸠下来饮水,关上的鱼鹰下来觅食,关上的美女下来采荇,都符合诗中环境。
黄河和长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水系,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特别是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今,雄伟壮丽的三峡、小浪底工程,实现了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峡出平湖”梦想。激流冲出峡谷必有浅滩。《关雎》明确“河之洲”,而非“江之洲”,古代的“河”又专指黄河,那么,在三门峡至洛阳段的黄河上,有洲,有关,这个地方只能是如今的小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