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闾风尚美如画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文明乡风篇


  我市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文化惠民的真谛,让文艺真正回归街头、扎根群众,书写出新时代文化惠民的生动篇章。图为2024年9月27日,由市、县、乡、村四级参演人员联动,“全民共舞迎国庆——幸福新乡跳起来”大型快闪文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的不同场所共同演绎舞蹈《幸福跳起来》。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城乡文明融合的纽带。

  近年来,我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推进移风易俗为抓手、以基层社会治理为保障、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让文明乡风培育为乡村振兴增效赋能。从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到人居环境与文化滋养的相辅相成,乡村的精神风貌与人文气质稳步提升。

守正创新筑牢文明根基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根本,唯有在守正中汲取历史养分,在创新中激活时代活力,方能为精神文明建设固本培元。

  走进封丘县留光镇耿村,怀旧巷的墙体彩绘勾勒出孩童滚铁环、大娘拾麦穗的鲜活场景,让几代人的乡愁有了寄托。村史馆里的老农具、织布机与宋绣珍品,诉说着农耕文明的传承脉络。

  民国初年,耿村萧家以“车门里”为鳏寡病弱、路人提供食宿,“宁绕十里路,夜宿车门里”的佳话流传百年;如今,萧家后人投资2500万元重建萧记文化展览馆,让“乐善好施”的家风成为乡村文旅的精神内核。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晗带着宋绣走进乡村,以“师带徒”延续千年技艺,2000余名绣工在针线间传承的不仅是技法,更是新乡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高新区关堤镇马堤村深植水墨文化根脉,将唐代始兴的水墨艺术与村庄肌理相融,白墙黛瓦间勾勒的水墨风景,让江南意韵在北方乡村落地生根。村口腾空跃起的骏马雕像,既呼应着村名中的“马”字,更诠释着当地人传承千年的拼搏精神。

  创新,是让文化生命力蓬勃生长的密码。

  宋绣文化馆跳出“单纯展示”的传统模式,以“公司+展示馆+培训基地+农户”的架构,既让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又带动20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文化传承+脱贫致富”的双赢。

  关堤镇白马村将《大鱼海棠》《千与千寻》等动画片的动漫元素搬上墙面,传统村落变身“童话世界”,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同时,带动休闲旅游与村民增收。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遇,乡土智慧与时代精神交融,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

  在红旗区小店镇殷庄村,移风易俗的密码藏在一园一亭、一廊一墙间。

  从39名党员到56名党员的成长,从“村务无人问”到“群众齐献策”的转变,殷庄村以“团结之风”聚合力、以“感恩之德”强信念、以“奉献之魂”兴公益,让昔日落后村蝶变为文明村,印证了“文明乡风能聚民心、促发展”的深刻道理。

  如果说殷庄村的蝶变靠的是“文化载体润民心”,那么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摘得“全国文明村”桂冠的秘诀,则在于“机制创新树新风”。

  在这里,“小院课堂”把理论宣讲送到街头巷尾,年均20余场宣讲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一约五会”与《红白理事章程》标出“红线”,白事“五不准一标准”、喜事彩礼席面“上限”,让大操大办成过去、节俭文明成共识。

  “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机制更让文化活起来——“村BA”篮球赛点燃激情,四季“村晚”唱响幸福,20余场活动每年吸引2万余人参与,让村民在欢笑中凝聚共识。

  更难得的是,该村既扮亮“面子”,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打造特色景观带;更做实“里子”,每年举办孝道文化大餐,请300多位老人看大戏、吃饺子,农历“二月二”评“好婆婆好媳妇”、“九月九”隆重表彰先进,让尊老爱亲、见贤思齐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2016年,新乡县选取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探索“饺子宴+文艺演出”模式。活动现场,老人围坐唠家常,青年表演自编节目,志愿者包饺子、煮饺子,干群关系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升温。2019年覆盖该县全部乡镇,2021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如今,孝道文化大餐已成为新乡县乡村的“文化节日”。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移风易俗则是激活这一灵魂的关键举措。这场破旧立新的实践,不仅擦亮了乡村的“颜值”,更丰盈了百姓的“精神粮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明动能。

“三治融合”构建文明秩序

  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以“三治融合”绘就乡村文明新图景——

  自治上,该村严格落实党员联户、“3533”党群议事会等制度,通过“大家事大家议”凝聚共识,从产业发展到村庄规划,村民全程参与决策;

  德治上,“幸福积分”管理与“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相辅相成,用榜样力量涵养文明乡风,“五美庭院”遍地开花,孝老敬亲蔚然成风;

  法治上,“1+3+N”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将矛盾化解、平安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

  面对“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难题,耿村以“千分制”积分管理破题,将人居环境、家风传承、公益奉献等10类行为量化打分,积分榜上的排名成了村民“面子”的新坐标,更让孝老敬亲饺子宴、日间照料中心等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辉县市孟庄镇通过设立“文明积分超市”,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目前全镇27个行政村已实现积分超市全覆盖,村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纠纷调解成功率同比上升12%。

  卫滨区作为我市老城区,面对老旧小区多、治理难度大的现实挑战,以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正成为破解城乡治理难题、构建文明秩序的关键密码。

  从自我约束、民主监督到示范引领、机制保障,这种治理创新,既激活了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又巩固了文明建设的制度支撑,让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为构建乡村文明和谐新秩序保驾护航。

典型引领塑造文明家园

  在白墙黛瓦间的“红船精神”主题绘画墙与街角花园相映成趣,老人在党群文体广场下棋,游客在文创小院打卡——长垣市蒲西街道云寨村,勾勒出生态宜居的文明画卷。

  在文明乡风的建设中,文明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尤为显著。

  “全国文明家庭”王喜红家庭来自长垣市樊相镇留村,王喜红是一名农村妇女,多年来,她和家人坚持用良好家风滋养文明乡风。

  在家庭中,他们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聚在一起诵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及《习近平扶贫故事》《习近平讲故事》等书籍,让孩子们在经典熏陶下学做人、懂仁爱、树志向。

  在邻里间,王喜红一家积极带动乡亲们共建文明乡风。2018年7月,王喜红夫妻带头捐出3万元,在村“两委”支持下成立了“留村教育发展基金会”,如今基金已积累到60多万元,实现了该村连续七年“零辍学”。他们还捐资2万多元建起“留村国学馆”,成立“留村读书会”,280期活动的坚持,让村里的风气悄然改变。王喜红家的小院也升级成了长垣市首家村级书院——“敬之书院”,成为全村人的文化“充电站”。

  我市坚持让先进典型带动“大多数”、影响“大多数”、成为“大多数”,让每名群众都能找到自身独特的闪光点和价值感。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6个家庭荣获“省级文明家庭”称号,评出市级文明家庭82户。

  多年来,我市广泛开展扶弱助残、爱心支教、文化下乡等活动,推动城市文明理念、服务资源向乡村辐射延伸;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村貌提升,持续深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农村移风易俗领域问题整治,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明乡风反哺城市精神,实现城乡文明成果共建共享。

  8月9日,夜幕降临,市郊共渠生态长廊的星光舞台亮起璀璨灯光,葡萄主题的非遗集市飘来阵阵果香,夜游的市民在桨声灯影中聆听露天live音乐会......一幅文明和谐美丽宜居的田园诗画徐徐铺展。

  精神文明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相信,全市上下携手同心、担当作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理念,必将结出幸福硕果,为现代化新乡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