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抗战老兵耿一林的信念人生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宗斌

  从抗战前线的烽火、敌占区的“暗战”到新中国学校教室里的讲台,抗战老兵耿一林的一生,始终与祖国、人民紧紧相连。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循着他的足迹,追忆这位抗战老兵对红色信仰矢志不渝的战斗人生。

  1918年11月,耿一林出生于河南孟县一户农家。动荡岁月与贫苦生活,磨砺出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师范学校就读期间,他受到老师、中共地下党员李冠慈的影响,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信念深深植于心间。

  1937年6月,18岁的耿一林挥别寡母,投笔从戎,参加太原军政干部训练班,自此踏上革命征程。训练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山西新军中,后又被派往晋绥军临汾66师开展政治工作,先后任连、营政治指导员。忻口战役打响,日寇的炮弹不断落下,许多战士倒在了阵地。一块弹片擦过耿一林的左肩,鲜血直流......营长要把他拉下战壕,他却坚守着,指挥着机枪排又消灭了十几个日本鬼子。战役结束后,耿一林被派往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进入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期间,与该校学员们一起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中国共产党是为全人类谋平等、谋自由、谋幸福的党,吾决心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而奋斗终生。”硝烟战火中,得知组织上已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耿一林在心中立下誓言。他怀揣救国救民之志,越绵山、跨汾河,即便身处饥寒、吃树叶、喝马尿的艰难困境,仍以钢铁般的意志坚守革命信念,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征途上从未止步。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1945年初春,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耿一林奉命潜伏,投身危机四伏的地下隐蔽工作。在敌占区,他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躲过敌人搜捕,孤军奋战,凭借一份假自传站稳脚跟。随后,他秘密获取情报,策反敌伪政要,艰难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耿一林奋斗在教育战线上,先后在新乡地区多所县立中学任校领导。他把战火淬炼的赤诚化作滋养桃李的春雨,牧野大地有他辛勤的教育耕耘,铭刻着他那无声的大爱。

  “耿老晚年在这里度过,他平时待人和善,无论是对所里干部还是门卫、临时工,他都和蔼可亲。生活上从不给组织提过多要求,身上透出的都是正能量。”原市友谊路干休所副所长张小卫回忆。“耿老晚年经常到学校讲红色革命故事,也给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和子女上党课。耳濡目染下,我们的思想境界不断升华,受益终生。”提起往昔相处的点滴,张小卫心情激动。“他生活十分俭朴,捐赠却很大方,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都慷慨解囊,带头捐款。”

  硝烟散尽,信仰永存。耿一林那穿越烽火的赤诚、甘于奉献的品格,已融入血脉,成为照亮后人前行的光。他的子孙们传承着“勤学习、定正向、善言行、乐知足”的家风,将父辈的信念化作日常的坚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耿一林去世后的第二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纪念日那天,其子女按照他的遗愿,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市第十八中学设立了“耿一林奖学金”。“耿老前半生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祖国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后半生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他信仰坚定、心系教育、高风亮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市第十八中学校长林长峰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都会给学生讲这番话。十年来,“耿一林奖学金”已累计资助家庭特殊困难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近百人次。受助学子们不负先辈期待和时代嘱托,继承革命遗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耿一林虽已离世十余年,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信念,仍然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