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线上镌刻的新闻使命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景斌
每年汛期来临,总会勾起往事的回忆。记忆的河床里,2021年洪灾那场采访始终如暗礁般矗立,每一次潮水涌过,都激荡起惊心动魄的回响。
那年7月的辉县市,暴雨如注,洪流肆虐。作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我深知自己不仅是灾难的见证者,更是历史书写的笔尖、真相传递的信使。当赵固乡大罗召村紧急转移受困群众的消息传来时,经请示领导,我带领一组记者闻“警”而动,迅速奔赴救援现场。
洪水中的新闻战场
我和同事宋江涛、范晨丹、王华斌、贠照辉驱车抵达大罗召村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浑浊的洪水如脱缰野兽,吞噬着街道与房屋。村民们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登上卡车,恐惧与焦虑交织在他们的脸上,但那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对生的渴望。
我们迅速架起摄像机、举起麦克风,将镜头对准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普通人,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这些不仅是设备,更是我们对抗灾难的武器。镜头下,赵固镇党委书记侯峻岭带领志愿者一直在紧张地救援群众,不放弃一丝希望。此时她的喉咙变得沙哑,不能接受采访,我们只拍到了她逆流而上的背影。在我们的镜头中,有老人紧攥孙儿的手,有母亲用身体护住襁褓中的婴儿,每一个画面,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句心声,都是对希望的坚守。
生死瞬间的抉择
采访接近尾声时,一声急促的呼喊划破天际:“小铁路处水面暴涨,小汽车已被淹没!”我的心猛地一沉,抬头望去,原本勉强通行的道路已化作黑色巨浪,横亘在归途之上。“收兵!”我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这句话。在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新闻人的底线,更是对职业的敬畏。
然而,撤离之路远比想象中凶险。当车辆抵达小铁路路口时,眼前的“海洋”让我们倒吸冷气。浑浊的洪水拍打着车身,我们的采访车如一叶孤舟,随时都可能倾覆。恐惧如潮水般涌来,但作为领队,我必须保持镇定,我赶紧拨通了侯峻岭书记的电话,电话那头,她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别慌,我马上安排救援!”那一刻,这简短的话语如穿透黑暗的曙光,给予我们莫大的勇气。
险境中的生命方舟
等待救援的时间仿佛被拉长成永恒,每一秒的流逝都伴随着心跳的加速。终于,远处传来的卡车轰鸣声如天籁般响起。一辆载着十几名救援人员的大卡车劈开洪流缓缓驶来,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险境中的生命方舟。
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我们乘车返回村里,一起踉跄着登上另外一辆载满救援群众的大卡车。大卡车在洪水中艰难前行,暴雨倾泻而下,每一次颠簸都让我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灾难中的人性之光
当卡车终于抵达辉县市一中救助点时,我的双腿因长时间站立以及紧张与恐惧而发软。但看着周围同样被洪水侵袭的群众,他们的脸上虽然还带着疲惫与惊恐,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希望的光芒,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灾难可以摧毁家园,却无法磨灭人性的光辉,那些逆流而上的救援者,那些互相扶持的村民,那些在险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精神的人们,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构筑了一道抵御灾难的坚固防线。
新闻人的使命与担当
这次洪灾惊魂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感悟。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用镜头捕捉灾难的残酷,用文字传递人性的温暖与力量,我们既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时代的瞭望者,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次奋笔疾书,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我的心依然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但我知道,那是我记者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明白,新闻人的使命不仅在于记录事件本身,更在于传递希望与力量;不仅在于揭示问题,更在于激发社会的正能量。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我都将坚守自己的使命,用笔和镜头书写时代的篇章,传递人间的真情。